日前,華遠地產在北京召開“戰略驅動擁抱未來”媒體交流會,公司高管表示,“外界覺得華遠不好,我們覺得自己挺好,主要是角度不同”。同時,華遠方面表示,業績有了很大進步,完全進入了戰略驅動型的良性循環。雖然追不上幾千億規模,但華遠也沒想追。華遠的策略是保效益基礎上求規模,再用規模支撐效益。但在當前行業“唯快不破”的殘酷通行標準下,沒有規模將無法分食行業蛋糕,企業必將被無情邊緣化,做一家小而美的房企的機會已變得越來越渺茫。
小而美之路
就在恒大、碧桂園、融創等一干企業業績爆發的數年間,昔日的老牌地產公司華遠地產的銷售業績卻早已跌出百強之外。
華遠地產總經理孫懷杰對此表示,“評價一家企業的健康狀況,不是3000億就很好,一兩百億就很不好,外界老覺得華遠業績不好,但我們自己覺得還不錯,可能是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
據介紹,盡管華遠業績一直在業界排不上號,但公司經濟效益在業界卻非常優秀,以凈資產收益率為例,曾經最高的時候達到了22%、23%。即使是2016年,市場已經變得特別艱難,一方面是地價不斷高漲,一方面是政府四處限購限價,但華遠的凈資產收益率仍然能達到14%、15%。孫懷杰進一步強調,華遠是一家重效益、負責任的企業,在分紅上,無論大小股東,都是給華遠點贊的。
實際上,當初華遠地產原掌門人任志強在任上時,就曾針對外界的質疑做出過類似的闡釋,即華遠曾經有機會實現幾千億規模,但公司的策略是首先保證效益。
“我們追不上好幾千億規模,也沒想著追,企業有自己的策略。保效益基礎上求規模,用規模支撐效益。”華遠地產董事長孫譽晏的發言印證了華遠地產的策略依舊沒有改變。
對此,一位行業人士表示,大而強還是小而美曾經一度是地產行業爭論的話題。當房地產進入白銀時代,一些房企銷售金額、銷售面積雙雙飄紅,但一些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同時有所下滑。所以另外一些公司轉型追求利潤,華遠就是其一。
但現實是殘酷的,隨著快速擴張企業業績的高歌猛進,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策略已被市場所印證。眾多大房企或拿地,或推盤,市場上幾乎難聞中小房企之聲。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從市場競爭的邏輯上來說,小而美的企業其實是不應該存在的。與全國化布局的大型房企乃至一線房企相比,中小房企的項目布局更多是偏安一個或幾個地方,市場規模不顯著,在行業內的影響力也較為有限。但當前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蛋糕被龍頭企業分食,很難做出小而美的房企。
統計顯示,2012年華遠地產完成銷售簽約額56.2億元,2013年簽約額56.1億元,2014年簽約額57.7億元,2015年為47.1億元。截至目前,公司2016年業績尚未披露,去年上半年公布的銷售數據為35.8億元。從數據上來看,多年來,華遠地產的規模仍在百億門檻上掙扎。
規模還是效益
起步北京的華遠如今在北京市場出鏡率已越來越低。公司在北京最后一次拿地,似乎得追溯到2015年,當時華遠取得了石景山區蘋果園交通樞紐M、N地塊。華遠地產在北京區域的品牌影響力也在下滑,去年華遠地產旗下僅有華遠·裘馬四季及西紅世兩家樓盤有所聲響,而其中位于大興的華遠西紅世項目見諸媒體報端則是因銷售違規而被主管單位查處整改。
過于追求效益而放棄規模化令華遠在熱點區域公開市場拿地幾率變低,但企業要生存就必須擴大生存空間。事實上,在北京之外,華遠的確也在尋求突破。2016年12月21日,華遠地產宣布與廣東中力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協議,獲取廣州高雅名下土地及項目的開發權。孫懷杰表示,廣州具備突出的人口潛力、超高的城市化率和發達的教育資源等多項優勢,同時,廣州房價收入比僅為11.4,與其他一線城市相比明顯偏低。較為溫和的住宅價格和居民較強的購買力預示著未來增長潛力巨大。基于此,公司將廣州最終確定為戰略區域拓展的重要城市。
在媒體交流會上,孫懷杰還透露,作為公司華南區域戰略布局的首座城市,廣州項目的獲取將實現公司以北京為核心,輻射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中西部“四大區域,五大城市”的戰略布局。未來,華遠還將在鞏固發展現有城市布局的基礎之上,擇機進入一些新的潛力城市。
孫譽晏明確表示,未來華遠地產仍然追求規模發展。如果沒有規模支撐,現在毛利率又在降低,用什么來支撐比如每股收益、凈資產回報率?華遠模擬測算過,單盤利潤少了,盤子肯定得做大。孫譽晏透露,北京、天津、河北等現在都在談,中部除了長沙,要向武漢周邊比較好的省會城市,包括二線城市再聚焦,同時,一些二線非省會城市也還不錯,會多加關注,擴大規模。另外,廣東那一帶這么多年一直有關注,有一些項目也在談,包括廣州周邊的佛山,不排除還要進廣州之外的其他城市。
談到土地拓展方式,孫譽晏說,現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土地獲取確實比較難,政府限制政策多,所以從拓展上要轉換思路。公開市場拿地肯定是主流方式,同時也加強與龍湖、首創等其他地產公司的合作。
華遠的機遇
“今年行業形勢不好,華遠會加大并購力度,這可能是我們的機會。”孫譽晏透露了華遠的另一個擴張策略。華遠地產董秘張全亮表示,從去年來看,上市公司的并購數量大概有4300起。華遠地產在去年一年談的、看的并購項目數量相當于過去五年的總和,雖然最終只有大一山莊項目并購成功,但是通過去年一年的努力,并購能力有很大提升, 2017年華遠還會堅決貫徹并購戰略。
專家指出,國有企業存在授權不足、激勵不夠等組織管理上的羈絆。尤其是在競爭充分的市場里,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更容易分出高下。近年來,國有控股型地產公司和民營控股型地產公司的差距,最直觀的便是體現于增長速度,尤其2016年以恒大、碧桂園、融創為代表的民營房企翻倍式增長,甚至將一線陣營中原來排名靠前的綠地、中海、保利擠到身后,更何況百億級別的華遠地產。
但“華遠們”并非完全錯過機遇,擁有國資背景的企業依然在融資便利度、融資成本、土地獲取方式等方面擁有民營企業無法企及的優勢。例如國有企業資源調用能力依舊強于民營企業,同時,一些國有房企年度融資成本控制在5%以下,而民營企業則普遍高于6%甚至超過8%。
2016年底,華遠盈都大廈租給沃爾瑪做資產證券化,今年1月成功發行。華遠地產資產證券化是國資委旗下企業在國內發行的第一個類資產證券化的產品,也是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發行的第一單類資產證券化的產品。同時,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期間,華遠發行了5筆公司債,總發債額度達到60多億元,去年7月完成配股。同時,華遠又通過非金融機構,跨境人民幣境外放款業務,向境外融資。
一位長期觀察行業的人士表示,除了融資能力,華遠地產憑借國企資源以及較好的政商關系,依然會有一些新的發展。華遠與其在難以取得土地的北京等一線城市死磕,不如在增長趨勢同樣較快的板塊尋找突破點,避免在規模上落后大型房企太多而無法分食行業蛋糕,從而陷入被邊緣化的困境。北京商報記者 董家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