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巴馬政府10日公布了美國北極地區國家戰略——優先追求三大事項,即在世界的最頂端開采油氣、礦產和增加其它形式的經濟活動。
這份13頁的文件涵蓋的優先事項包括,加強在北極地區的防衛和其它涉及美國國家安全的活動,以及為上述目標修建基礎設施,保護當地環境;與北極地區國家一對一和通過多國參與的國際組織,如北極理事會,組織該地區的活動,減少可能的沖突。此外,戰略文件呼吁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該條約去年未能在參議院通過。
加入海洋法公約將賦予美國在海底主權聲索發生沖突時與業已批準這一條約的國家正面交鋒。
鑒于各國對開發北極資源,尤其是海底資源興趣增加,新北極戰略迎合了幾個特定主題。“我們需要持續關注,確保這一切以安全和負責任的方式發生,”一位政府高級官員10日上午在聽證會上表示。
政府公布新北極戰略的時間正趕上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達到3百萬年前的水平。當時全球平均氣溫比今天高2到3攝氏度。
那個時候,北極地區比現在要暖和的多。冷杉和鐵杉一直延伸到北冰洋海岸。根據周五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研究北極地區遠古環境的文章,北冰洋在夏季可能沒有結冰。
沒有人會很快在北冰洋海岸看見鐵杉。但是,過去34年來,北極地區海冰的廣度和厚度一直在急劇減少。
掠過俄羅斯北疆的北冰洋東北航道2005年夏破紀錄的首次暢通。兩艘德國貨船在俄羅斯破冰船的護送下于2009年利用了此航道再次通行,經過世界的頂端從韓國行進至鹿特丹。
這些變化帶來船只通行權利的問題——像俄羅斯和加拿大這些國家能否將這些航道當做境內水域對待,抑或它們應是國際航道。
隨著更多洋面在夏季暴露出來,美國和其它國家一直在詳細勘測海底,用以支持對潛在石油、天然氣和其它礦藏的聲索。據估計,北極地區囊括了地球未被發現石油的13%,以及未被發現天然氣的30%。
與此同時,因為當地氣候環境惡劣,在這一地區開展行動的挑戰也是巨大和昂貴的。
與其它北極地區國家相比,美國在升級破冰船船隊方面落后十年,華盛頓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專門研究北極問題的政策專家希瑟·康莉指出。
今天公布的戰略只是對過去政策的確認,其實說不上是一個戰略,她說。
她說:“我實在要提供更多細節——和預算,如果我們想要升級北極的基礎設施,那就意味著嚴肅做好財政資源預算。”
這份政府10日公布的文件對此所言不多。
她說,甚至在人可以談論投入多少錢之前,美國需要搞清楚它想要在北極干什么。
由于北極戰略強調與其他北極國家開展合作,她指出,美國是唯一一個沒有設立高級外交官專門處理北極事務的國家。
所有這些和那些挑戰等待著戰略得到執行。這位高級官員指出,出臺更加明確的指令仍需時間,包括向聯邦現在大約20個涉及北極事務和活動的機構分派責任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