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長廊下,群眾圍坐議事;休閑廣場上,孩子們比賽打著籃球;理論宣講室里,村醫介紹著慢性病防治……眼下,在宜秀區大龍山鎮永林社區,這些鮮活的場景是基層治理創新的生動寫照。社區以“講奉獻、重實干”的勁頭,用多元舉措破解社區治理難題,全力打造特色社區,不斷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完善社區治理需要打造專業的隊伍。社區黨委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組建“志愿服務先鋒隊”,將黨員、網格員精準嵌入各個網格,根據他們的特長、興趣和時間,設立政策宣傳、矛盾調解、環境監督、扶老助殘等服務崗位,為他們參與治理提供精準載體,確保黨的組織和工作觸角延伸到治理末梢。“以前處理網格矛盾總覺得辦法少,現在不一樣了。學習了‘六尺巷工作法’,跟居民溝通更順暢了,矛盾調解也能精準對接老百姓的需求。”黨員們紛紛表示。
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同時,社區推動治理理念從“干部干、群眾看”到“大家議、一起干”的轉變,激活了社區共治的“一池春水”。社區把目光投向居民常聚集的長廊、小區和學校門口,開展臨時救助、居民醫保等群眾熱切關心的民生政策宣傳,同時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建議,讓這些“街頭角落”變身治理“議事樞紐”。
“以前小區電線亂飄,充電難愁壞了大家。”居民沈阿姨回憶。正是在廊亭里你一言我一語,依托“居民點單—社區接單”的快速處理機制,2座非機動車棚、30多個充電位在永林小區很快落地。“現在電線整齊了,充電安全了,心里也踏實了。”如今,從小區路燈照亮每家每戶,到文化廣場安上了嶄新的健身器材,社區大事小情都由居民說了算,社區治理從部門的“獨角戲”,變成居民共同參與的“廣場舞”。
與此同時,由居民自己提、自己議、自己定、自己守的《居民公約》誕生,成為社區基層民主協商與現代化治理的一個生動范本。“尊老少,真善美,護弱者,幫友鄰”這充滿“人情味”的《公約》,不僅為社區管理提供了清晰的行為指南,更激發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助力社區在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下一步,永林社區將繼續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創新實踐,不斷豐富黨員參與治理的形式與內容,努力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為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構建和諧幸福家園注入更強大的“紅色動能”。(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