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總是在第一節(jié)課上課之前根據(jù)學生姓名的發(fā)音給每位學生取一個中文名字,上第一節(jié)課的時候就用漢語點名。雖然學生可能聽不懂,但通過課堂上課件同步呈現(xiàn)學生的學號、母語姓名、中文名字(同時標注漢字和漢語拼音),學生們很自然地一起猜“這是誰?”而且?guī)缀醵寄?ldquo;對號入座”。當學生知道是在叫自己名字的時候,自然會感到新奇并產生自豪與興奮。
下課后,我還會就同學的新名字與他們商量討論,最后商定一個他們樂于接受的中文名字。給零起點的學生取一個中文名字、每一節(jié)課都用中文點名,這是一種看上去很普通卻很有效的交流方式。因為每個學生都希望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中文名字,都會對自己的中文名字產生一種特別親密的感情,并從自己的名字開始對漢語油然而生一種認同感。老師對學生名字的關注也使師生之間的關系如朋友般融洽,相互間的交流也更輕松更愉悅。
其次,教給學生最常用的3句問候語:“您好!”“謝謝!”“再見!”每次上課、下課都使用,每次見面也都使用。在海外,學生處在非漢語語境中,每周只有一兩次漢語課,遺忘率很高。只要一見面,他們便想起這3句話并能正確使用,我也熱情洋溢地回應。這會讓學生驚喜,因為他們知道是在用漢語跟老師交流,而且成功了,這就足以讓零起點的學生產生成就感,增強開口說漢語的自覺性和自信心。
第三,很多課本中沒有課堂用語的內容,但學生越早掌握課堂用語,師生間的交流越通暢。所以,我從第一節(jié)課就開始教給學生最基本的課堂用語,借助課件解釋語義,比如,第一節(jié)課教“上課”“下課”“明白”“不明白”等,讓學生知道老師想做什么,讓老師知道學生對語言點的掌握情況,以便及時進行調整。在以后的課堂中慢慢教授更多的課堂用語,比如,教會學生用 “請重復”等句子向老師提出教學要求;教學生用“快”“慢”“好”等表達對老師課堂教學的評價;教學生明白“跟我說”“一起讀”“請聽”“請寫”“請回答”“做作業(yè)”等的意思,并在課堂上重復使用,讓學生明白老師的意圖,能夠配合老師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最后,教給學生一些表示贊賞和鼓勵的日常用語,配以夸張的表情,比如“漂亮”“聰明”“美男美女”等;教給學生一些表示謙虛的禮貌用語,配以夸張的手勢,比如“哪里哪里”“過獎過獎”等;教給學生一些表達感情的時尚用語,配以夸張的動作,比如“我想你”=“530”;“我愛你”=“520”;“氣死我了”=“7456”等。課上、課下,老師可以創(chuàng)設語境引導學生使用這些日常用語來表達情感,這樣,學生和老師之間就可以更深入地交流,甚至可以開玩笑了。讓學生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學會用簡單的漢語表達強烈的情感,能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總之,零起點的學生處在漢語學習入門階段,教師不宜用太長的句子,也不宜用復雜多變的句式表情達義,也不宜做過多的解釋,否則,產生的教學效果是學生聽不懂,越聽越糊涂,讓學生覺得漢語很難學。正確做法是,教師重復地使用簡單的課堂上使用過的句子進行教學和交流,并借助夸張的表情和動作、生動形象的課件和教具、歡快的歌謠與情景劇等進行教學,讓零起點的學生在輕松自信的氛圍中度過漢語學習的入門階段。
(本文作者系廣西師范大學外派漢語教師,現(xiàn)在韓國韓瑞大學教漢語)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7年04月07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