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回了趟老家,父母搬到了新農村居住點。二層小樓,水電齊全,還成立了業委會,跟城里一樣。”常年在合肥打工的阜陽農民趙有勝告訴記者。
“年底土地承包權證發到手,我準備去銀行抵押貸款擴大種植規模。 ”談及現代農業前景,六安市金安區種糧大戶孫西江充滿期望。
“國慶打算去廈門玩,滿足老伴一個愿望——看海。 ”金寨縣農民柯明在電話里興奮地告訴記者。
以改革不斷激發土地活力,安徽“三農”日新月異,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農村煥發蓬勃生機。
從128億斤到656億斤,江淮糧倉不斷豐盈
“雖然遭遇連陰雨天氣,但秋糧田管措施到位,有效降低了不利影響。”省農委負責人說。加之此前夏糧總產達280億斤,實現歷史性的“十一連增”,全年糧食增產目標有望實現。
建設美好鄉村,產業是支撐。作為糧食主產省,通過小麥高產攻關等糧食生產三大行動,多年來安徽已探索出一條依靠科技、提高單產、增糧增效的道路。
以小麥為例,畝產量已從1950年的不足40公斤躍升至今年的381.6公斤。目前,我省每年推廣應用農業新品種100多個,適用技術推廣面積2億多畝次。
在持續增強的科技支撐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糧棉油產量不斷躍上新臺階。
去年,全省糧食產量較之1949年的128億斤增加到656億斤;棉花總產達到5億斤,是1949年的28倍;全省油料總產達到225.4萬噸,比1949年增加14倍。
“今秋,全省小麥播種面積穩定在3600萬畝以上,單產力爭385公斤,總產力爭達到280億斤。 ”省農委負責人表示,這意味著全面完成新一輪小麥高產攻關任務。
當別人紛紛進城務工時,鳳臺縣店集鄉農民蘇振杰選擇在家承包土地,做起了種糧大戶。 “今年小麥平均畝產過千斤,每畝純利潤超過300元。 ”蘇振杰說。
農業勞動力加速轉移,誰能種好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出答案。今年夏收中,阜陽全市50畝以上規模的種糧大戶,經營面積達110.4萬畝,比散戶每畝產量高出30%。目前,全省百畝以上種糧大戶26207個,注冊登記家庭農場9700家。
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土地從分散再次走向集中。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土地流轉面積2931.13萬畝,其中耕地2085.27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33.5%。
土地確權登記、小型水利工程建管機制改革、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一項項改革深入推進,江淮大地將迎來更多豐收。
從113.34元到8098元,農民腰包越來越鼓
從1978年的113.34元,到去年的8098元,安徽農民人均純收入大踏步向前。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民負擔日益減輕,2005年,沿襲上千年的“皇糧國稅”全面取消。與此同時,農民收入來源不斷拓寬,工資性收入成為增收亮點。去年我省1783萬農民外出淘金,月均收入2909元。
信息技術運用,打開新增收渠道。
當自家香菇出現滯銷時,黃山市烏石鄉農民姬俊杰選擇網上尋銷路。如今,他在淘寶上的店鋪幫助四里八鄉的農民將山貨賣到了五湖四海。在郎溪縣,數百名新型農村經紀人,在網上銷售特色農產品,帶動千家萬戶發展特色產業。
要增收,就得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多年來我省采取多種措施,全面提升農民綜合素質。
實施新型農民培訓工程,是我省提高農民素質的一個主要抓手,目前受益于該工程的農民多達200多萬人。 7月底,我省啟動農村青年創業致富“領頭雁”培養計劃,力爭用5年時間培養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35000名。今年9月,我省又全面啟動職業農民培訓。
去年,我省外出農民工人均月消費支出968元,比上年增長17.1%,高出全國水平。而去年前三季度,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436元,增速超過城鎮居民,尤其是人均交通和通訊支出429.6元,增長14.3%。
收入高了,千萬江淮農民的消費也在升級。
從“臟亂差”到美好鄉村,農家院日益變美
乘船穿梭濕地、坐小火車游森林、看摩托車特技表演……國慶期間,環巢湖16.8公里黃金湖岸線上,豐富的鄉村旅游項目吸引著都市來客。
“過去拼命要離開農村,現在是到周末就開車跑農村休閑。 ”50多歲的合肥市民張先生一句話概括了鄉村生活巨變。
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2009年至2013年,全省共安排財政獎補資金102.0億元,帶動農民籌資30.4億元,共建成項目11.1萬個,累計受益群眾2.2億多人次。今年上半年,全省通過“一卡通”,共發放各類惠農補貼資金138.6億元,較2013年同期增長2.5%,惠及鄉村居民近4000萬人,全省鄉村居民人均收益375元。
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已擴大到全省所有的縣市區,僅2013年就實施并竣工20多萬戶,全省已有約58萬戶農村困難群眾受益農村危房改造,住上“安心房”。
2012年,我省作出建設美好鄉村的重大決策。去年底,全省1710個美好鄉村中心村建設規劃完成,586個重點示范村基本建成。今年正推進800個左右重點示范村建設。
引導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是美好鄉村的內在要求。
2013年底,我省發布進一步加強農村社區建設的意見,到2016年,全省80%的鄉鎮建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到2020年,基本實現農村社區全覆蓋。
同樣是這一年,我省被列入國家美麗鄉村建設試點省,27個縣(區)推進村莊建設、環境整治、管理創新、興業富民和土地整治等工程試點。隨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省級五保供養、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逐步建立,越來越多的農民正享受到幼有所依、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美好生活。
繁華都市連接美麗鄉野,江淮大地同步邁向小康。(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