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橋街道8個村(社區)的20852名受益群眾享受到“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帶來的實惠,他們的日常生活正在一點一點地發生變化。
今年72歲的楊積應在大橋街道紅光社區內也足足生活了72年,從解放前的土路到改革開放后的砂石路,再到今年10月剛澆筑完工的水泥路,談及農村道路的變遷,楊積應感慨頗深。“以前的紅光村(當時村還沒改社區)沒有一條像樣的路,不下雨時到處塵土飛揚,下雨后進村道路全是稀泥,趟得滿腳都是,臟得不得了。”楊積應說,現在有了水泥路,出門鞋子不粘泥了,車子也能直接開到家門口,村內道路建設給村民帶來了福音。
紅光社居委主任蘇傳發告訴記者,楊積應等紅光社區里的居民,是“一事一議”公益事業項目的最直接受益者。“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旨在解決百姓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強烈、利益最直接的問題。蘇傳發說,“今年社區里的‘一事一議’項目就是楊塘居民組道路建設,這條長300米、寬3.5米、厚16厘米的村民道路讓楊積應等沿途居民出行更加方便。”
11月14日下午,記者來到紅光社區,實地考察了這條半個月不到就鋪建完成的水泥路。300米的長度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可記者發現,這條平坦干凈的水泥路上找不到一個腳印、找不到一條車轍。蘇傳發說,10月上旬修路的這半個月以來,附近居民都對修路工作做了極大的配合。開村民代表大會投票通過這項工程時,到場的40余名村民代表幾乎全都表示強烈同意。蘇傳發笑著說,大家對這項惠民工程都拍手稱贊,有的居民還有“意見”,抱怨說什么時候他家門前的路也能修修。蘇傳發安慰道,“問題一個一個解決,事情一件一件辦,一年一個大變化,大家遲早都能享受到實惠。”
在大橋街道轄區范圍內,同紅光社區一樣,通過“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給老百姓送去實惠的不僅僅一個,眉山村的新型祭祀廣場修建也是一大亮點,這個占地5.6畝,共花費投資40萬元的祭祀廣場將在不久后發揮效能。
楊民是眉山村黨總支部書記,眉山村境內的大龍山、蝦子山和把門山都是祭祀活動的“主陣地”,森林防火也是他的日常工作重心之一。對他而言,今年清明節前后村內的祭祀場景仍歷歷在目。“光清明節那一星期,來我們村內祭祀的人流量至少在10萬人以上,上山道路窄,上山后人們也無處停歇,到處堵得水泄不通,不僅給我們的防火工作帶來難度,也耽誤了人們的祭祀行程。“今年的‘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通過村民代表一致同意,我們村向上級申報了在大龍山腳修建祭祀廣場的項目,有了這個祭祀廣場,祭祀高峰期時的人流量能得到緩解。平時也能作為休閑廣場,供村民進行休閑娛樂活動。”
紅光社區和眉山村的變化,只是“一事一議”惠民工程的一個縮影。目前,大橋街道轄區內8村社區的“一事一議”項目全部完成,涉及道路建設、當家塘清淤擴挖、路燈安裝等多個公益性項目,有效改善了村(社區)的面貌。
對于“一事一議”帶來的好處,除了老百姓之外,一些基層干部也深有感觸。大橋街道民生辦主任劉雪蓮就告訴記者,“以前總想為老百姓辦實事,可是苦于資金,現在有了‘一事一議’獎補政策,加上村民自籌自勞,我們可以同老百姓一道,共同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環境,解決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據劉雪蓮介紹,今年截止到目前,大橋街道已籌措“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140余萬元,共實施惠民項目8個,受益群眾達20852人。(程呈 李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