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家庭飲食環境更可控,是調整飲食結構的良機。在飲食管理方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首都兒童醫學中心臨床營養中心主任王曉燕介紹,關鍵在于控制攝入量并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比如,控制進食速度,狼吞虎咽易致過量進食。她建議采用“放下餐具法”——食物入嘴后便放下餐具,等咽下后再取下一口,配合小餐具減少單次攝入量。家長也可將食物切分成小塊,鼓勵孩子多咀嚼,養成細嚼慢咽的好習慣。
王曉燕表示,日常飲食需注意營養均衡,保證蛋白質、纖維攝入,有助于增加飽腹感。一定要警惕隱形糖陷阱:避免鮮榨果汁、果脯、調味堅果及高糖醬料(如番茄醬),可用無糖酸奶、低糖水果(蘋果、藍莓等)替代零食。建議家長利用暑假對孩子進行營養教育,教會孩子看食品配料表,以避開飲料、零食和調味醬里的“甜蜜陷阱”。
“如果暑期沒有給孩子一個科學的計劃和安排,很容易導致體重增長過快。”內分泌科主任曹冰燕強調,暑期可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她表示,可優選戶外活動,比如,開展球類運動,每日保證1到2小時的運動時間,戶外日照還能促進維生素D合成,助力骨骼發育。高溫天可轉室內,或利用晚間進行親子抗阻訓練,家長可帶著孩子一起做平板支撐、彈力帶運動、跳繩等。運動也可以融入生活,鼓勵孩子承擔掃地、拖地、洗衣等力所能及的家務,減少久坐。屏幕使用時間(非學習用途)嚴格限制在2小時內,避免邊看屏幕邊吃零食。曹冰燕表示,對于一些體重過大的特殊兒童,到門診后醫生也會給他們開出個性化的運動處方。
睡眠不足是肥胖的危險因素之一。曹冰燕提醒,一定要保證孩子的充足睡眠,小學生需9-11小時、中學生需8-10小時。作息要規律,避免熬夜,睡眠不足可能影響代謝和食欲調節,不利于體重控制。
曹冰燕還提醒,家長可關注孩子的身體反饋,偶爾吃零食或未運動不必過度焦慮,接納小波動。同時,幫助孩子記錄直觀變化,如跑步時間更久了、衣服變寬松了,用正向反饋替代對體重數字的過度關注,也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體重管理需要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支持,尤其是家長和孩子并肩作戰,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信心,讓孩子成為自我管理的主體,而不是別人讓他減肥。”精神心理科主任張曉鳴說。
她表示,孩子從小受家庭文化熏陶,體重管理要全家總動員,不能只管孩子;避免過度“以瘦為美”的觀念,容易導致另一種極端——進食障礙。體重管理要以健康為目的。
張曉鳴也給家長提示了幾個注意事項,一是要避免過度評價孩子,給予更多理解和包容,要看到孩子的進步,給予積極的正反饋,幫助孩子建立信心;二是在飲食方面,家長可以主動引導孩子認真感知、品味食物,增強進食過程的體驗,讓孩子在飲食過程中有被滿足的體驗,而不是吃得越多越好;三是關注孩子的情緒,比如,孩子突然暴飲暴食,很有可能是焦慮等情緒導致大量進食,需要家長關注到孩子行為背后的情緒動機,及時疏導。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