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持續提升人居環境品質、夯實生態文明建設根基,大橋街道太平村以“黨建引領、政府推動、物業聯動、居民主動”的多元共治模式為抓手,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從“落地推行”向“做精做實”深化,探索出一條貼合基層實際、可復制推廣的治理新路徑。
強組織、明分工,織密精細化管理網。黨建引領是垃圾分類落地的核心保障,太平村首先從強化組織管理入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組建以小區物業經理為督導員、黨員志愿者為骨干的垃圾分類指導隊伍,實行“分包到戶、對口服務”機制,確保政策宣傳、分類指導直抵“最后一公里”,打通服務居民的關鍵環節。
在此基礎上,太平村委會進一步聯合宜秀區環衛處、羽翔物業公司明確權責、緊密協同,構建“三方聯動”工作合力:宜秀區環衛處負責頂層設計,制定科學可行的分類工作方案;村委會牽頭宣傳動員、志愿者組織及與上級部門的溝通對接,做好統籌協調;羽翔物業公司作為管理責任主體,具體承擔垃圾桶站規劃設置、保潔人員專業培訓、日常垃圾清運及設施維護保養工作。清晰的分工徹底杜絕推諉扯皮,真正實現“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實”的高效運轉。
優設施、顯溫度,打造人性化投放環境。為從根本上引導居民養成規范投放習慣,太平村大力推行“撤桶并點、定時定點”(“兩定”)投放模式:果斷撤掉各樓道口分散的傳統垃圾桶,結合小區布局科學選址,設立2個集中規范的標準化分類投放點,并明確每日早6:00-9:00、晚18:00-21:00兩個固定投放時段。

投放高峰時段,志愿者全程“站桶值守”,現場開袋檢查、面對面指導分類,既降低保潔管理成本,又顯著提升分類準確率;同時,徹底解決垃圾全天候露天堆放帶來的異味、污染問題,大幅改善社區環境。此外,太平村格外注重投放點的人性化設計:每個點位均配套便民洗手池(方便居民破袋后清潔)、遮雨棚與照明燈(保障雨天、夜間投放安全),還引入智能噴淋除臭裝置,從源頭消除居民顧慮、化解“鄰避效應”,讓垃圾分類充滿管理溫度。
重宣傳、抓長效,培育常態化參與新風。“理念入腦,行動才能自覺”,太平村將持續性宣傳引導作為垃圾分類的基礎工程,以“全覆蓋、無死角”為目標,組織村委會工作人員、黨員及大學生志愿者開展“掃樓入戶”行動:上門一對一講解分類知識、手把手演示分類方法,同步發放分類指南與家用分類垃圾桶、垃圾袋。這不僅實現政策普及全覆蓋,更精準觸達老年群體等智能手機使用不便的人群,讓垃圾分類理念真正走進每家每戶,贏得居民廣泛理解與支持。

通過一系列扎實有效的組合拳,如今,太平村的垃圾分類已從初期“制度約束”轉變為居民“自覺行動”,小區容貌煥然一新,居民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為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貴經驗。(潘默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