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安慶市宜秀區白澤湖鄉大楓社區循環農業示范園,一幅生機盎然的農耕畫卷徐徐展開。養殖大戶與農戶們正在田間忙碌地栽種篙瓜苗,他們勞作的身影與青翠的秧苗相映成趣,處處洋溢著對豐收的美好期待。
新栽的篙瓜苗在春日暖陽下茁壯生長,預計七月將迎來豐收季。待篙瓜根系發達后,將自然形成天然的"遮陽網",為田間小龍蝦營造理想的生長環境,也為"茭蝦共作"這一生態種養模式打下堅實基礎。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綠色共生、一地多收的理念正在變為現實。小龍蝦堪稱農田里的"生態管家":既能有效控制雜草和害蟲幼蟲,承擔起生態除害的重任;其日常覓食活動又能活化土壤、改善水質,顯著提升水體溶氧量。而小龍蝦排泄物富含養分,猶如天然有機肥,持續滋養著農田生態系統。
茭蝦共作模式不僅促進了農業產業多元化發展,更為農戶開辟了增收新渠道。據養殖大戶介紹,今年茭蝦生態養殖面積約25畝,這種創新模式顯著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真正實現了"一地多用、一地多收",帶動周邊10余戶村民就近就業,實現農業增效、居民增收。
示范園內,蝦苗、魚苗培育區與高密度工廠化養魚區、水生蔬菜基地相得益彰。蝦糞、魚糞滋養蔬菜,蔬菜凈化水質反哺魚蝦,形成了完整的生態循環鏈。大楓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通過這種產業協同模式,走出了一條安全、高效、生態、綠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近年來,大楓社區高標準打造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采用"基層黨組織+合作社+種糧大戶+農戶"的運營模式,依托豐富的水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進技術先進、渠道成熟的種植大戶發展特色種養殖產業,推動傳統農業向高效特色農業轉型升級,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汪任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