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帶一自”穩固脫貧路
【 核心提示 】
發展產業是提高脫貧質量的根本出路和穩定脫貧的根本保障。2018年,安徽省全面推廣“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宜秀區通過產業扶貧,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產業支柱,積極探索園區帶動、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合作社帶動、經營大戶帶動和貧困群眾自主發展產業的“四帶一自”模式,實現貧困戶產業幫扶全覆蓋,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截止6月底,通過“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宜秀區16個園區、8個貧困村的9個扶貧基地、48家龍頭企業、15家合作社和39家大戶及家庭農場,共帶動8個貧困村發展產業,帶動貧困戶2069戶。
一村一品 產業帶動集體增收
初夏時節,瓜果飄香。
宜秀區白澤湖鄉龍華村恒新農業生態循環產業園里,空心菜、毛豆、西紅柿等時令蔬菜長勢喜人。除了供應市場之外,這里還成為游人體驗采摘的好去處。
園區里游人如織,農田里生機勃勃。游客體驗采摘,享受綠水青山。而在此之前,農業生態循環產業園還是一片荒山。經過招商引資、盤活資源,通過產業園區帶動,原先的荒山成了促進集體經濟增收和農民脫貧的“金山銀山”。
龍華村處在白澤湖鄉最北端,三面鄰水,過去村集體沒有固定的資產收益,農業產業也缺乏有效支撐,是省級貧困村。2016年以來,通過盤活集體資源,依據本村實地情況,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漁則漁,做到“長短結合,種養循環”,并通過招商引資,發展特色產業,帶動休閑觀光采摘垂釣等產業鏈的發展。
“在產業園的帶動下,2017年村集體經濟已達到20多萬,且已整村脫貧。”龍華村村黨總支書記章洪陽說。
同樣,五橫鄉白林村集體經濟薄弱、基礎設施欠賬多、貧困人口多、脫貧任務重。但同時白林村也看到了自身山場資源豐富的優勢。在借鑒本村獅山林場“龍山雨露”的多年種植經驗后,主打發展綠茶種植,抓主導產業支撐,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脫貧路。
“吸納2家以觀光、種植、休閑、采摘、養老與一體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產業落戶,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產業,2017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5.8萬元。”白林村黨總支書記鄧修江介紹。
此外,白林村去年擴種村集體茶場獅山林場172畝,鼓勵村民自種茶園122.7畝,合計1300畝優質茶園,計劃到2020年茶葉種植將達2000畝。其中村集體獅山林場茶園茶葉種植面積達450畝,安徽省龍云生態農林開發有限公司種植茶葉770.7畝,村民家庭自種茶園122.7畝。
2018年,安徽省全面推廣“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宜秀區搶抓機遇,因地制宜,差異化發展,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產業支柱,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園、龍頭企業示范帶頭作用,促進了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
“牽手”大戶 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
“五一期間游人一天最多兩百多人,僅采摘的收入已經達到了十幾萬元。長年帶動周邊的農戶和貧困戶30多人,每年僅發放工資就有四十多萬。”龍泉生態園總經理何宏勛說。
4月份以來,隨著數百畝的桑葚、櫻桃、藍莓陸續成熟,楊橋鎮龍泉生態園吸引了不少市區及周邊的游客前來,享受采摘樂趣。
近年來,宜秀區楊橋鎮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要求,著力推進特色農業發展,以龍頭企業為引領,為脫貧攻堅、發展鄉村經濟、推動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力。而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能人大戶的作用也不可小覷。
在螺山村,說起能人李能兵,個個點贊。
李能兵多年前就是種糧大戶,還承包魚塘,作為螺山村最先富起來的人,鄉情濃郁,一心想為村民謀福路,為此,他成立了金螺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村民一起致富。
“自己富了不算富,村民們都富了才算富。”李能兵說到做到。
螺山村通過流轉村集體土地,以黨組織為紐帶,成立合作社,發展生態產業,集成創新了“龍頭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產業扶貧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條“種養植大戶+貧困戶”、“幫扶干部+貧困戶”幫扶致富的新路子。
最終,螺山村里3900余畝土地,實現了2700余畝流轉,水面1100畝。李能兵承包了970畝土地,其中稻蝦共生370畝,水稻田900畝。
“將家里3.5畝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每年分紅就有2100元錢,然后我還在這做工,一年有1萬多元的收入。”已經脫貧的江興春高興地說。
螺山村黨總支書記張兵告訴記者,螺山村采取“村委會+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稻蝦連作”、“稻鱉共生”等特色種養業。通過項目實施,力爭達到“畝收千斤糧、畝增千元錢”的經濟效益。
“目前1100余畝的稻蝦連作、稻鱉共生的養殖,已帶動貧困戶45戶,非貧困戶372戶,累計戶均收入增收3000元。”張兵說。
記者在宜秀區扶貧辦了解到了,截止6月底,通過“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宜秀區16個園區、8個貧困村的9個扶貧基地、48家龍頭企業、15家合作社和39家大戶及家庭農場,共帶動8個貧困村發展產業,帶動貧困戶2069戶。
幫帶協作 激發貧困戶脫貧動力
脫貧之路不僅要走得快、走得好,還需走得穩。除幫助貧困戶找準切入點,帶領貧困戶找對脫貧路子之外,激發貧困戶自身脫貧動力是關鍵。
白澤湖鄉龍華村村民孫長發因手術意外導致肢體二級殘疾,左手左腳不聽使喚。但他身殘志堅,通過自學摸索,僅用右手干起了廚師。2015年,又開始創業,承包土地種植蔬菜,到如今,已經包下了村里160畝水塘,種蓮藕、養魚,還成了村里電商服務中心負責人。在自身脫貧的基礎上,孫長發還帶動村里其他貧困戶就業。
“沒想到我快七十歲了,還能找到工作,現在一天收入130元,很滿意。”貧困戶袁維正樂呵呵地說。而在孫長發的基地里,已有建檔立卡的貧困戶6戶、14人常年務工。
扶貧先扶志。這樣的例子在宜秀區并不鮮見。
楊鎮鎮鹿山村村民蔡曙光今年52歲。因妻子和父親相繼病逝,接連的打擊讓他走進了人生的低谷。通過幫扶人的耐心開導和各項幫扶政策,年過半百的他再次找回人生的希望。
為激起蔡曙光的生活斗志,鹿山村兩委和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工作人員經常上門看望,找他聊天,話里話外進行開導。看著年邁的母親和可愛的女兒,蔡曙光終于找回作為一家之主的責任感。
有了脫貧的決心,接下來便是脫貧目標。
通過了解,幫扶責任人了解到蔡曙光曾經是個養牛能手,便給他制定了詳細的幫扶計劃。同時,在村里的幫助下,蔡曙光第一個申請了戶貸戶用產業扶貧小額貸款。通過3萬塊錢的貸款資金,蔡曙光擴大了養殖規模。不僅如此,鄉鎮組織的各類產業扶貧培訓班經常見到蔡曙光的身影。
“現在我每月銷售蔬菜能掙到三四百元,我還養了3頭豬,20只雞,20只鵝。而且我還帶動周邊的村民養牛,教他們養殖技術。這都要感謝幫扶責任人的幫助。”說起生活的變化,蔡曙光很高興。
記者在宜秀區扶貧辦了解到,根據貧困村的主導產業特點,向全區8個貧困村派駐8名農業科技特派員和92名農技人員,每人結對幫扶2戶貧困戶活動。截止目前,家秀區共安排特色種養業到村到戶項目資金585.8萬元,特色種養業達標貧困戶數為1058戶,對1157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進行了農業技術與技能培訓。
(記者/常艷 通訊員/嵇奕華 徐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