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胡勁松 通訊員 方華)近日,位于安慶市葉祠路與安慶長江大橋連接線集中整治初步完成。多年來,這里經常有人種菜、偷倒生活和建筑垃圾,成為安慶市宜秀區文明創建的薄弱點,F在經過集中清理,并種上2萬多平方米的花草,使這塊地徹底改變了模樣。在文明創建中,該區堅持問題導向,攻克薄弱點,并在此基礎上推動創建成果長效化。
宜秀區大部分地區是新建城區、城郊及農村社區,文明創建硬件相對薄弱。該區將城市社區與農村社區一體納入網格化管理,在全區建立58個責任區和聯系點,將每名干部落實到每個網格。同時,該區共發動2.4萬名志愿者投入文明創建。大龍山鎮總鋪社區南山園小區是一個由農村社區轉變的城郊社區。社居委組織黨員志愿者每天上門入戶發放志愿者卡片,宣傳日常行為規范和文明美德。現在,該小區私搭亂建、亂丟垃圾、隨意侵害公共設施的現象基本得到了控制。
該區堅持問題導向,通過步行工作法、“五老”督察員等形式主動查找、攻克創建薄弱點。由區文明辦牽頭,城管、旅游等部門組成200多人的創建業務指導員隊伍,在一線開展督查指導,走村入戶宣傳創建知識。該區還組織包括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等在內的“五老”督察員對文明創建進行督查考核,將發現的問題通過微信、手機短信等方式及時反饋到各鄉鎮。有督察員反映,大橋街道葉祠小區神靈潭大溝周邊“臟、亂、差”問題突出,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針對小區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實際,社區投入50萬元徹底清除垃圾,并修建了停車場,完善了小區配套設施。今年以來,“五老”督察員已要求整改文明創建薄弱環節200多個,整改工作已全部完成。
宜秀區還著力推動創建成果長效化。區財政安排專項資金800萬元,用于各鄉鎮(街道)創建;設立文明創建專項基金200萬元,用于文明創建考核、獎勵文明創建考核先進單位和文明創建重難點整治,加大創建資金保障力度。區政府將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與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環境“三大革命”等結合起來。在區財政補貼下,該區在58個村(居)試點“村收集、鄉運輸、區處理”模式,并逐步推廣采用袋裝處理方式進行垃圾分類收集和無害化處理。通過這種辦法,80%的農村垃圾可轉化為生態堆肥,每年可減少垃圾處理量50萬噸。宜秀區每個村都制定了村規民約,通過聯動協管機制,基本解決了鄉道、村道長年無人管理、隨意堆放雜物和占道等問題。
【編后】
文明創建牽涉到社會各方面,安慶市宜秀區堅持問題導向,結合新城區、農村社區較多的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提升了創建整體效果。在此基礎上探索創建成果長效化機制,讓群眾在文明創建中有更多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