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街道吳祥社區:破解整體拆遷后黨員管理難題
日期:2016-12-12 16:37:51 來源: 點擊:
原因和背景
黨員的素質和作用決定著黨組織的整體素質和形象。近年來,隨著宜秀區建設步伐的加快,吳祥社區在整體拆遷、村組變社區、村民變居民的大背景下,尤其在社區還建安置工作整體落實之前,社區1900多名居民、54名黨員散落在各地租住的過渡階段,對長期穩定的傳統黨員教育模式形成了挑戰,黨員教育管理和社區黨建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大量黨員過渡在外期間,居民分散,社區黨員教育管理面臨著“三難”問題——人員組織難、活動開展難、作用發揮難。如何破解黨員隊伍教育管理難題,吳祥社區的實踐證明,以問題為突破口,著力創新黨員管理方式,能夠有效破解黨員管理難題。

(圖為社區全貌)
1、在14個居民小組中開展摸底調查工作,全面了解吳祥社區拆遷后流動黨員的基礎情況。根據每名黨員的實際,進行分類匯總,登記造冊,建立工作臺賬,準確掌握社區流動黨員人數、現實表現等信息,做到底數清,情況明,使整體拆遷后社區黨員不脫離黨組織“視線”,確保在外過渡黨員“遷而不散”。
2、采取靈活、分散的活動方式,根據拆遷后黨員的居住區域重新劃分黨小組,以黨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同時鼓勵拆遷后暫住點較遠的黨員可按照“就近相鄰、便于聯系、便于管理”原則,參加現居地黨組織活動,實現拆遷黨員雙向管理;
3、拓寬黨員服務居民平臺,發揮“連點成線”作用。充分發揮黨建帶群建優勢,注重培育和扶持各類民情聯系、志愿服務隊,鼓勵引導黨員參與其中,從而進一步拓寬黨員服務居民平臺。
二、營造氛圍,創新教育方法。
1、注重黨建宣傳方式。社區整體拆遷后,重視對黨建工作的宣傳,讓更多的黨員群眾感受到黨支部的溫暖,重塑起他們對于黨組織的歸屬感。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吸引廣大黨員群眾參與到社區黨建中來,引導他們在黨建工作的角色轉變,有意識地挖掘在社區黨建中涌現的好典型、好經驗、好做法,使社區基層黨組織有一批可學、可比的先進典型,使廣大黨員有一批可親、可敬的先進榜樣。通過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和輿論的引導造勢作用,在社區范圍內營造出社區黨建的濃郁氛圍。
2、創新學習教育手段。開通微信群、QQ群,建立黨員教育管理數字化信息平臺,利用先鋒在線黨員教育平臺,以遠程教育為載體,通過內容豐富的教育素材,做好黨員干部的教育工作,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開展在線學習、考評、交流,使黨組織管理更便捷,黨員學習受教育更直接。通過黨建論壇、微信等發布黨務公開信息,引導黨員經常關注論壇、微信,關心關注社區發展。積極開展警示教育,宣傳《關于做好處置不合格黨員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市委、區委有關要求,按照不合格黨員組織處置程序,對不合格黨員作出組織處理。
三、加強聯系,增強支部凝聚力。
1、 強化黨員與群眾之間聯系,實現“點對點”服務。將黨員的聯系方式、所屬支部、活動點等信息制作成黨員活動聯系卡,同時,從2015年初開始,社區居民逐步回遷至安置小區后,社區成立了樓棟長,樓棟黨員主動亮明身份,懸掛黨員樓棟標牌,確保居民有事找得到黨員,居民有事黨員先知道。
2、加強黨員與黨支部之間的聯系。整體拆遷后,黨員分布在各地租住,黨員之間、黨員和支部之間缺乏聯系,社區經常組織黨員黨建知識學習、政策宣傳、座談、文藝演出等活動,暢通黨員交流思想,建言獻策,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渠道,促進黨員之間、黨員和支部之間緊密聯系,切實增強拆遷后黨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創新形式,發揮黨員主體作用。
1、開展組織送學。對居住在外地的流動黨員、或因身體等原因不能參加支部活動的黨員,采取黨員志愿者送學上門或通過網絡、書信等形式參加組織生活,并定期匯報個人思想動態;社區及時向現居住地黨組織了解黨員思想及參加活動情況,確保每名黨員都不掉隊。
2、創建激勵幫扶機制。建立困難黨員信息庫,社區兩委定期通過送政策、送溫暖、送法律、送技術、送資金等方式進行幫扶,增強了征遷后黨員的歸屬感。對社區流動黨員經常通過電話、短信、書信的方式進行慰問,關心黨員的個人及家庭情況,了解他們的所想所需。
五、精準幫扶,凝聚黨員力量。
1、建立結對聯系制度。針對拆遷后人戶分離黨員,社區黨組織班子成員每人負責一組人戶分離黨員聯系工作,通過上門和電話聯系等途徑,了解其所思所想所求,及時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2、建立全過程關愛制度。針對個別人戶分離黨員存在的實際困難,開展跟蹤服務,增強黨員的責任感和認同感,不斷提高黨員自我意識。
3、建立特殊群體幫扶制度。針對高齡黨員、身體殘疾黨員等特殊群體,積極與相關部門聯系,爭取養老、助殘、綜合救助等相關政策,及時把黨組織的溫暖送到他們心中。通過精準幫扶,及時了解思想動向,力所能及幫助解決其實際困難,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

(圖為文明創建入戶調查)
一、提高了社區拆遷后黨員管理與服務覆蓋面。通過有效落實社區整體拆遷后黨員管理制度,使吳祥社區黨員在整體拆遷后居住地分散的過渡階段始終處于黨組織的有效管理之中,始終能感受到吳祥社區黨支部的關懷,不讓一個黨員遠離支部,不讓一個居民脫離社區,營造社區征地拆遷后黨員“流動不流失”的和諧氛圍。
二、增強了整體拆遷后黨員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通過行之有效的方法化解了社區黨員在整體拆遷后的“三難”問題,拉近了黨員和黨支部的距離,增強了吳祥社區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激發了黨員投身社區建設的熱情、充分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
三、夯實了社區黨建模式轉型發展基礎。打破傳統的黨員教育管理模式,按照有利于吳祥社區發展、有利于社區黨支部和黨員發揮作用、有利于擴大黨員覆蓋面的原則,為今后著力創新黨建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上一篇:五橫鄉召開“講看齊、見行動”學習討論動員大會
下一篇:區農業局召開“講看齊、見行動”學習討論動員部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