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橫鄉中心學校四年級語文課堂上看見,老師正在用班班通給學生們上課。
“課堂上不僅能看到生動的畫面,還有聲音,讓我們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相當有趣,每堂課的內容都印象深刻!”五橫鄉中心學校四年級學生程嬌說,同學們都很喜歡這樣的課堂,一邊學習一邊感受快樂。
“班班通系統很強大、也很方便,雖然我們學校在農村,但有了這套系統,我們的課堂也實現了信息化教學,在這一點上,我們跟城區學校發展是同步的,現在我們學校和城區學校基本上就沒有差別了!”談及“班班通”給學校帶來的變化,五橫鄉中心學校校長程三五激動的說。
學校標準化建設,為教師和學生打開了更為廣闊絢麗的視窗,成為教育質量的又一個增長點,也為宜秀教育強區插上了堅強有力的翅膀。2015年,宜秀區大力實施教育優先戰略,全面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累計投入教育資金1.5億元,全面改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對農村學校、薄弱學校進行了標準化建設改造,全年共實施工程建設項目65個,投資總額2729萬元,新建、改擴建校舍面積33382平方米,在實施的65個項目中,竣工項目42個。全區重建新建網絡計算機教室13個,更新計算機512臺,為52所中小學配備了實驗室、科學室成套設備,中學理化生、音體美衛、數學、地理儀器、圖書,小學數學、科學、音體美衛儀器、圖書,中學圖書達15.6萬冊、小學圖書達22萬余冊,班班通工程全覆蓋,生機比達到9:1,有效推進校園安全工程,為53所中小學采購安保設備。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推進教師交流 師資配置更加均衡
在白澤湖鄉白澤小學的美術室內,美術老師汪奇鳳正在指導學生創作剪紙作品。今年9月,汪奇鳳從大橋辦葉祠小學交流至白澤小學,讓原本只知道畫畫的學生對美術課有了更多的了解。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始終是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提高質量的關鍵因素。為了解決偏遠學校“教師不愿去、去了待不住、待了難成長”的瓶頸,2015年,宜秀區從機制入手,全面實施義務教育教師績效工資制度和待遇增長的長效機制,對長期在農村艱苦邊遠地區從教的教師予以政策傾斜,保障偏遠學校教師的待遇標準和成長環境均不差于近郊學校,鼓勵和引導廣大骨干教師及校長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和偏遠地區學校流動,超編學校向缺編學校流動,以縮小校際之間的師資差距,真正實現教育公平。今年我區共有92名教師參與了不同形式和不同層次的交流,交流綜合比達30.7%。同時,宜秀區還大力實施“名師工程”和“青藍工程”,評選市級學科帶頭人4人、骨干教師18人,區級學科帶頭人20人,骨干教師100人。開展系統培訓、教學展示和師徒結對活動。同時積極主動與編制部門協調,2015年招聘新教師10名,為教師隊伍注入新生力量。
關注留守兒童 用愛照亮每個孩子
爸爸媽媽,我參加了百科全書欄目組,我每天都在看書。
爸爸媽媽,我勇敢地參加了8秒擂臺賽。
爸爸媽媽,我出的黑板報,同學們都很喜歡。
......
這是羅嶺中心學校的孩子們,正在錄制自己的“紀錄片”,拍攝的內容都是孩子們一天當中最想告訴父母的悄悄話,之后這些視頻會上傳到一個叫“彩虹橋”的網站,讓遠離他們的父母觀看、留言。六年級學生汪麗雪說:“彩虹橋”是孩子和家長溝通的橋梁,我的夢想是把“彩虹橋”從一個班級擴大到學校,再從學校擴大到城市,甚至全國,讓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生活不再孤單,而是充滿快樂。”
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2015年.宜秀區建立和完善了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多方面廣泛參與的留守兒童關愛體系。留守兒童之家全覆蓋,慰問、幫教形式多樣,讓孩子們留守不孤單、生活多姿多彩。五橫鄉楊亭小學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流動人口子女、農村留守兒童示范家長學校”。今年全國第七次少代會開幕式上,我區龍慕容同學代表全國留守兒童發言。與此同時,宜秀區還進一步規范教育教學行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釋放兒童天性。積極推進陽光體育運動,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協同公安、衛生、消防、工商等部門抓好學校各項安全工作。加強學校內部安全管理,保障學生上下學交通安全。黃梅戲教育等特色教育享譽遠近。一個布點合理、規模適當、條件相當、質量均衡的學校發展新格局,在宜秀已經基本形成。全區義務教育學校均無重點校、重點班、大班額及擇校現象。
龍山鳳水文風盛,敢立潮頭育后人。站在十三五新的歷史起點上,宜秀區將大力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努力實現全區義務教育向優質均衡持續邁進,讓城鄉學子共享教育的陽光雨露。(肖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