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國家開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如今,當年響應號召的家庭開始陸續進入老齡,有的還遭遇變故,在生活保障、養老照料、大病醫療等方面遇到了困難,迫切需要國家兌現“老有所養”的時代承諾。
宜秀區眼睛牢牢盯著普通群眾,特別是特殊困難人群,靠做大量托底工作,深入推進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社會關懷項目,摸索出了一條“醫養扶一體化”讓計生特殊困難家庭不再感到孤獨的路子。一句句問候,一次次登門,一份濃濃關愛情,較好解決了他們在生產、生活和醫療中面臨的現實問題,使全區86位計劃生育特殊困難老人健康快樂地生活。
一體化的優勢
“每次你們來看望我們,心里是高興又有些不好意思。好政策讓我們一家三口的生活有了保障,國家和政府也有難處。前幾天簽約醫生還上門來給我們三個都做了免費體檢,提醒我心臟不大好,平時要多注意。如果生了大病,也能直接找到簽約醫生,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對于自己享受到的各項扶助政策,宜秀區楊橋鎮溪安村村民金貽宏內心充盈感激。
年近70的金貽宏年幼患病落下殘疾,妻女也身患認知功能障礙,沒有勞動能力,一家人從哪里尋生計,成了金貽宏最頭疼的事兒。好在有了針對性的扶助政策,獎扶資金、失能補貼、農機作業補貼以及慰問金等,讓金貽宏一家有了生活有了較為穩定的保障。
楊橋鎮計生辦主任儲彩琴告訴記者,這些家庭在過去為響應國家政策做了貢獻,如今他們老了,有的還遭遇變故,在生活保障、養老照料、大病醫療等方面遇到了困難,現在就是政府兌現讓這些人老有所養承諾的時候。“走在路上,常有特扶對象的大爺大媽主動打招呼,彼此之間的感覺就和親生父母子女一樣親切熟絡。”
宜秀區白澤湖鄉72歲的張忠仕和老伴66歲的金龍華同樣是計生特困家庭,與他們結對幫扶的家庭醫生是鄉衛生院的王海林,定期上門免費體檢、就診和送藥,給老倆口撐起了一把健康保護傘。張忠仕和老伴需要就醫時,村里就有專車來接送到衛生院去就診,平時也少不了志愿者來家中幫扶、帶著他倆出門參加活動。“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比別人家的大兒子還要好!”是老倆口對時常看望他們的村鎮干部和志愿者們最樸實的夸贊。
“全區現有計生特困家庭86人,讓這個群里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難有所助是事關社會穩定的大事。依據各項政策讓他們有養、有扶,對于他們來說,在‘養’和‘扶’之外,‘醫’是最迫切也是最困難的問題。”宜秀區衛計委副主任張婷說。省里出臺了鄉村醫生簽約服務試點的文件,今年機構合并之后,利用現有的優勢,將全區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列為試點,既發揮了鄉村醫生的優勢和特點,也為這個需要關注與幫扶的特殊群體提供了有力的健康保障。醫養扶一體化,讓政策及人力資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受助對象無論找到誰都像找到家人親人,徹底解決了這個群體的后顧之憂。
完善中的探索
“醫養扶一體化”的概念是新的,但這項工作對于宜秀區的相關干部們來說并不新鮮。用張婷的話說,現在提出的“醫養扶”一體化服務模式,是多年小步慢跑,由無數涓涓細流不斷匯聚,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形成的大河。
早在2012年,宜秀區的計生特困家庭就有了免費接通的有線電視客戶端口和電視頻道;2013年,針對這個群體家庭承包的耕地實行免費機插、機收作業服務,讓特扶對象們的生產活動跟上了時節;2014年,特扶家庭的危房得到了及時改造;2015年,鄉村簽約醫生走進了特扶家庭的大門……
2015年4月24日,區農機合作社社長余興民開著大型農機,趕到大龍山鎮永林社區特扶對象張覺根的田間免費耕地。張覺根至今心懷感激:“以往一到耕種季節,我就犯愁。現在年年我都能坐在家里看農機在田里翻耕,自己省下了費用和精力,也提高了耕種速度,搶了季節。”
20余萬,是宜秀區全年支付計生特困家庭各項服務經費的總額。針對這些老人的實際困難,項目化運作讓“醫養扶一體化”真正落地。生產上,針對這些家庭的勞動力不足,對有承包土地的家庭,農業機械能耕種的地方實行農機作業免費項目,對農業機械無法耕種到的地方,為這些家庭聘請勞動力,幫助他們耕種;生活上,除了國家每月的特別扶助金,各級干部以慰問走訪的形式按時送糧油、送衣物等,定期組織老人進行戶外活動,同時免費安裝了有線電視,解決老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醫療上,除了每年的免費體檢外,2015年宜秀區創新探索由區內所有的全科醫生與這些家庭實行一對一的醫療幫扶簽約服務,從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健康評估與轉診等三個方面實行簽約服務,為老人的健康提供保障。
“每年的特扶對象都會有調整,有線電視、農機作業、危房改造三免費以及簽約醫生等政策逐年覆蓋,特扶政策是一年好過一年的。醫養融合是國家倡導的養老服務業新方向,針對計生特困家庭的‘醫養扶一體化探索’盡管還在路上,或許也能為全社會養老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張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