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為菜子湖濕地的美景以及東方白鸛。
又是一年候鳥遷徙的時節,宜秀區菜子湖20.29平方公里的濕地上,迎接來5萬多只遷徙越冬的候鳥。在這片距離最近村莊只有200米左右的濕地上,人和鳥是怎樣和諧共生的?一年又一年,濕地周邊的村莊發生了哪些改變?12月1日,記者走進菜子湖濕地,結識了曾經以獵鳥為生、如今變為護鳥人的當地農民王軍,聽他講講人與鳥的故事。
獵鳥人變形記
冬日的清晨5點,天地間還是漆黑一片,家住羅嶺鎮姥山村的村民王軍已經騎著自行車趕到了菜子湖濕地附近,先是爬到觀鳥臺上用望遠鏡巡視一番,然后打開手電筒四處巡邏。“按照我們多年的經驗,獵鳥的最佳時機是早晨和傍晚,因為這時鳥的警惕性最差,容易獵獲,所以這也是巡邏的最主要時段。”王軍說,現在濕地周邊獵鳥、捕鳥的已經很少了。“下半年正是農閑,我們每天在湖邊一帶巡邏好多次,一旦在水面發現可疑人物,便會立馬上前一探究竟,發現盜獵者會立馬制止,并聯系林業部門處理。”王軍笑著說,還有個原因就是,村里很多從前的獵鳥者都變成了護鳥隊成員,打鳥的人自然就少了。
王軍(前者)和隊友在巡邏 劉惠子 攝
2009年以前,王軍除了在家務農以外,每年11月到來年3月都以獵鳥為生。“我從七、八歲開始,每年冬天跟著大人出去打鳥,那時沒聽說過‘環保’這個詞,根本不懂打鳥有什么不對,周圍獵鳥的人很多。”說起獵鳥的技術,王軍那時在村里排得上名次,號稱百發百中,最多時一天打鳥一百多只。直到2009年冬,村里當時的書記找到了王軍和其他幾個有名的獵鳥人。“連續一個星期,老書記每天上家里來做我的思想工作。剛開始我不能接受,大半輩子吃飯的手藝,說不干就不干了,還真不甘心。”王軍說,他最終還是聽了老書記的規勸,放下獵槍,佩戴了濕地護鳥隊的袖章,為的就是書記的一句話——“菜子湖那么美,我們不能自己破壞自己的家園!”
農民當上鳥類講解員
“我們菜子湖20.29平方公里的濕地,吸引了白頭鶴、東方白鸛、白鷺、鴻雁等眾多候鳥和留鳥在此棲息,其中白頭鶴已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目前全球分布數量為1萬只以上,在菜子湖越冬的白頭鶴數量約占全球該物種種群數量的3%。”上午10點左右,王軍在濕地旁邊碰到了幾位從城里過來觀鳥的客人,他耐心地給觀鳥的客人講解棲息在濕地上的鳥類品種,還熱心地帶著客人們選取最佳的觀鳥和拍鳥地點。
“現在菜子湖濕地有了名氣,每年這時很多人來看鳥、拍攝鳥。我們得負責這里的秩序,既不能讓別人驚到鳥兒,也要讓遠來的客人看好、拍好。”王軍告訴記者,他從來沒有研究過鳥類知識,憑的都是口口相傳的經驗。前不久他還接待了幾個從澳大利亞過來觀鳥的客人,“我講的內容有翻譯告訴他們,幾個澳大利亞的客人還直沖我豎大拇指呢。”
鳥兒和人的距離拉近
傍晚6點鐘,再次巡視一遍湖泊周邊后,王軍和隊友們搬來了鳥食要到濕地周邊去喂鳥了。他們在距離鳥兒棲息點40米左右的位置將鳥食撒出去,大群鳥兒撲閃著退開,但很快便又回到撒食的位置開始進食。
“你以為這40米的距離容易嗎?鳥兒是有靈性的,如果普通游客想要靠近,大約走到距離鳥群200多米遠的時候,鳥兒全都飛開了。只有我們每天喂食的人,可以多靠近他們100多米。”王軍告訴記者,當年為了老書記的一句話他放下了獵槍,但這么多年讓他心甘情愿不收分文地干起護鳥的活兒,憑的全是感情。和鳥兒們相處久了,每年秋末初冬的時候,王軍就盼著它們過來,看它們在濕地自在地過冬,心里始終是美滋滋的。
記者在菜子湖濕地附近看到,這里的草地上有著一道一道的痕跡。據說,前些年冬天湖水退去以后,當地農民會在草地上開挖,種上農作物等待來年收獲,但現在看來,這里早已被草坪逐漸取代,再也不會有人在濕地的附近動土了。“我們只用了5年,就能比普通人多靠近鳥兒100多米,再過5年會不會可以再前進20米,甚至更多。動物和人是一樣的,你對它好,它對你也就好,這是大自然的規律。”
●延伸閱讀
菜子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我市宜秀區羅嶺鎮,20.29平方公里的濕地吸引了白頭鶴、東方白鸛、白鷺、鴻雁等眾多侯鳥和留鳥在此棲息,其中白頭鶴已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目前全球分布數量為1萬只以上,在菜子湖越冬的白頭鶴數量約占全球該物種種群數的3%。被列為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東方白鸛,全球分布數量僅為3000只左右,在菜子湖越冬的種群數約占全球該物種數的5%。在菜子湖分布的白琵鷺、鴻雁的數分別約占全球該物種數的19%和13%。此外菜子湖還是內陸湖泊中黑腹濱鷸重要遷徒和越冬地。
10月28日下午3時,中央電視臺和國家林業局聯合在菜子湖濕地進行的《候鳥遷徙》現場直播活動開播。現場報道組首次在央視新聞頻道介紹了菜子湖濕地的基本情況和保護現狀,展示了其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壯觀的越冬水鳥場景。央視《候鳥遷徙》現場直播活動重點關注的物種是白頭鶴。(劉惠子 張箭)(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