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謀發展 高揚黨旗譜新篇—— 宜秀建區十周年系列報道之九組織工作篇
日期:2015-10-16 15:06:34 來源: 點擊:
【編者按】十年宜秀情,共筑崛起夢。為熱烈慶祝宜秀建區十周年,全面回顧十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弘揚宜秀精神,展示宜秀形象,激勵奮進動力,全力推進五大宜秀建設。特別推出宜秀區建區十周年系列報道,今天推出第九篇:凝心聚力謀發展 高揚黨旗譜新篇
凝心聚力謀發展 高揚黨旗譜新篇
——宜秀建區十周年系列報道之九組織工作篇
十年櫛風沐雨,十年創新奮進,十年黨旗飄揚。
宜秀區建區十年來,全區各級黨組織在區委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爭當大宜城建設排頭兵”和“率先在全市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美好藍圖,注重抓基層、打基礎,將廣大黨員干部的力量凝聚在鮮紅的黨旗下,為富民強區、加速崛起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強班子帶隊伍 凝聚發展中堅力量
堅強有力的領導,是做好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的關鍵和根本。十年來,區委始終把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作為重中之重,經常召開區委常委會議,聽取黨建工作和組織工作專題匯報,從領導力量、工作部署和工作機制上予以高度重視和有力指導。
十年來,區委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牢固樹立 “以發展論英雄,憑實績用干部”、“實干就是能力,落實才是水平”的用人導向,不斷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為我區趕超跨越發展凝聚中堅力量。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面對城鄉二元結構突出的區情,2007年,區委在全省率先提出“構建城鄉一體黨建工作新格局”的創新思路,樹立“大組織”觀念,建立各類產業協會支部、黨員服務中心、“區域型”黨組織,打破組織分割,不斷優化黨組織設置;樹立“大資源”觀念,總結推廣具有代表性的村(社區)和非公組織黨建經驗,整合陣地資源,上掛下派優秀人才,建立城鄉黨建資源共享體系;樹立“大管理”觀念,建立城鄉黨員信息庫、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網絡、村干“三位一體”激勵保障機制,實行城鄉黨員共同教育管理;樹立“大幫扶”觀念,開展村居結對、村企結對以及區級領導干部黨建工作聯系點、部門包村等“結對共建”活動,建立城鄉互幫互助機制。
著眼于提高干部隊伍的能力素質,扎實開展大規模培訓干部活動。10年來,舉辦“學習與創新”系列知識講座37期,參加的科級領導干部近千人次;舉辦主體班19期,培訓各級干部3000人次。堅持“建、管、學、用”并舉,推進全區遠程教育工作深入開展。全區共利用終端站點和示范基地開展培訓700期(次),培訓骨干黨員群眾超過萬人。
重民主選賢能 激活干部“一池春水”
加大競爭性選拔干部工作力度,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是全區深入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大亮點工作。近年來,區委始終把人才作為強區之本、競爭之基、發展之要,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依托全市新型服務業發展的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先后創建了智慧產業園、人力資源產業園等,實現了食品、制造、紡織、機械電子等重點產業和特色產業的全覆蓋,為產業發展集聚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
建區之初,區委提出了“以艱苦創業精神凝聚力量,大力加強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的工作思路,大力倡導熱愛宜秀、扎根宜秀、艱苦創業建設宜秀的奉獻精神。制定出臺在專項工作、重點工作、重大項目建設中的干部考核獎懲辦法,大力選拔干實事、敢破難的干部。2012年,建立完善了常委班子議事和決策機制、領導班子工作協調運作機制等多項制度,有效推進了決策民主化、科學化、規范化。
近年來,我區大力實施“人才活力工程”,加大競爭性選拔干部工作力度,在分類選拔、人崗相適、“德”“績”考察、陽光操作等方面積極探索,不斷改進選拔方式,完善程序方法,進一步提高了競爭性選拔干部工作的科學化水平。為探索不同工作領域、職務級別、年齡層次干部的競爭性選拔辦法,區委組織部通過分類選拔,擴大了競爭性選拔的覆蓋面。
區委以鄉、村換屆為契機,把一批發展有思路、工作有激情、干事有成效的干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為著力解決農村干部長期不動、工作打不開局面、“后進”整頓乏力等諸多問題,實現村級干部隊伍的健康有序流動。結合村“兩委”換屆,打破“本村選人”的舊框框,創新開展了村級干部“跨村任職”,83名村干部異地交流任職,覆蓋到全區80%的村(社區),正職交流任職面超過1/2,實現了城鄉基層干部資源的優化整合。
2009年至2015年,全區從優秀村干部、鄉鎮事業單位、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中考試錄用鄉鎮公務員13名,公開選拔優秀村黨組織書記到鄉鎮領導班子任職6名,面向鄉鎮事業單位公開選拔5名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先后開展了公開選拔、公推公選、公推差選、系統內競爭上崗等十項競爭性選拔干部工作,共選拔科級干部141名。
抓基層打基礎 為宜秀跨越發展保駕護航
服務科學發展,推動富民強區,重心在基層,基礎在基層,活力也在基層。區委緊緊圍繞抓基層打基礎,不斷優化工作思路,把工作重心前移至最基層,做到“一竿子到底”。圍繞全局性產業定位,做好區域性發展的“頂層設計”工作,探索推廣資源盤活、股份合作、經合服務等多類型的發展模式。區財政每年列入一定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預算,重點扶持集體經濟薄弱村。注重典型培樹。圍繞不同的集體經濟發展類型,培樹各具特色的村(社區)發展典型,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大橋街道借助大橋開發區土地整合,積極爭取村級發展空間,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大龍山鎮依托大學城的區位優勢,積極發展“服務經濟”;白澤湖依托大宜城建設,形成項目帶動、城需產業雙支撐;楊橋、五橫、羅嶺三個鄉鎮瞄準“城市花園”定位,大作“山水文章”,變“薄弱點”為“撬動點”,不斷盤活“山水經濟”。尤其是芭茅巷社區的經濟發展,被市委總結為“芭茅巷模式”,在全市推廣,實現社會固定資產總額7個億,年集體經濟收入超過2000萬。
十年來,籌措資金2000多萬元,新建村級活動場所35個,改擴建23個,全區村級活動場所建筑面積共計4.1萬平方米,平均每個村(社區)達700平方米。非公黨建先行先試,率先提出創建省級非公黨建示范區,投資80余萬元高標準建成全市一流、全省有特色的黨群服務中心。十年來,區委堅持探索創新,打造出了一批黨建品牌,“三微五小”、“黨員承諾制”、“黨群理事會” 、“軍地共建”“駐村聯戶”、“星級爭創”、“村鎮聯辦”等一系列黨建工作亮點得到上級充分肯定。近年來,全區共創建省“五個好村黨組織標兵”2個,市“五個好村黨組織標兵”12個,連續六年獲評“全市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市區”稱號。
凝心聚力謀發展,高揚黨旗譜新篇。在鮮紅的黨旗引領下,宜秀這座面向長三角經濟帶合作的區域性新區,隨著組織工作和基層黨建的不斷夯實與創新,定會創造出一個個輝煌的業績。
(方華)
上一篇:宜秀區加快創綠步伐 森林覆蓋率達39.5%
下一篇:張衛率隊到大橋片區督查文明創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