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大地織錦秀 美好鄉村入畫來——宜秀建區十周年系列報道之四農業農村篇
日期:2015-10-03 21:34:37 來源: 點擊:
【編者按】十年宜秀情,共筑崛起夢。為熱烈慶祝宜秀建區十周年,全面回顧十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弘揚宜秀精神,展示宜秀形象,激勵奮進動力,全力推進五大宜秀建設。特別推出宜秀區建區十周年系列報道,今天推出第四篇:宜秀大地織錦秀 美好鄉村入畫來
宜秀大地織錦秀 美好鄉村入畫來
——宜秀建區十周年系列報道之四農業農村篇
多年來,中央每年的一號文件都是有關“三農”的,農業,農村,農民,歷來是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注的重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開三農,則無從談起。“三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宜秀建區十年來,始終把這個難點重點當作加快發展的著力點,立足區位、資源、產業優勢,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題,以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為重點,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舞龍頭、建基地、活中介、促增收,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明顯加快,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這十年,是宜秀農業發展最快、農村變化最大、農民得到實惠最多的“黃金期”,也為未來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站起來:基礎設施日益健全和硬朗
我們的所謂“站”,就是“立起來”,改革開放之前的農村,大部分地區談不上什么基礎設施,而沒有水、電、路以及各類管網這些基礎設施,就談不上有現代意義上的文明進步。這就如同一個人,沒有一副好骨架,無法站立,更不用說行走和奔跑了。十年來,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宜秀有了長足的發展。宜秀區委區政府始終堅持區域統籌,以城帶鄉,按照新農村及美好鄉村建設總體部署,不斷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農村交通建設呈現跨越發展,以北部新城區與各鄉鎮、鄉鎮之間及村組間道路為重點,構建了內通外暢的交通網絡;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改造提升強力推進,一批當家塘、干渠得到清淤擴挖和疏浚護砌,確保了農田水利設施效用的發揮;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提質擴面,先后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45處,已解決10萬農村居民和1.62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問題;農村沼氣建設迅速行動,快速推進農村清潔能源建設;有線電視網、互聯網、電信網實現村村通;農村環境衛生全面改善,栽植本土綠化苗木,倡導文明新風,改變了農村生活環境……如今的宜秀,家家戶戶通上了水泥路、用上了自來水、看到了數字電視,路燈亮了、村莊美了、大媽的廣場舞也紛紛跳了起來。過去農村人羨慕城里人,不就是城里路寬闊平坦,水電方便潔凈,樓房高大亮堂嗎?現在到農村去看看,與城里人的差距還那么大嗎?
富起來:資源優勢變資產優勢,人力優勢變人才優勢
黃土地里能不能刨出金娃娃?幾千年來都不能給出肯定的回答。現代農業和特色農業的出現,局面為之一新。十年來,宜秀人依托區域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和區位優勢,突破小農經濟觀念,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從著力提高“農產品自給率”轉移到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率”上來,逐步壯大了現代農業、特色農業及近郊休閑農業,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的 4160元/年躍升至2015年的12225元/年,增長2.9倍;穩步推進產業經營,打響農業產品品牌。建區以來,全區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43家,其中省級6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50家,家庭農場登記注冊48家。年產值億元以上企業5家,5000萬元以上企業10家。
大力發展城需農業,產業發展快速提升。沿大龍山脈建立林果茶葉基地,依托破罡湖、石塘湖、菜子湖建立優質水產品、水生蔬菜和水禽生產基地,白澤、大橋均已建成10萬只商品蛋雞養殖基地,畜牧業規模養殖占總產半數以上。余灣水果、余墩花木根雕、白澤蓮藕、芭茅四季蔥、楊亭有機茶等“一村一品”亮點紛呈,“農家樂”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蓬勃發展。
依托協會組織引導,分散農戶抱團聚集。以技術和信息服務為紐帶,十年間,共組建覆蓋全區各地的農民協會和合作組織36家。其中,永興農機合作社、羅嶺土地流轉合作社、龍祥水產養殖合作社評為省級農業專業合作社,鮑沖土地流轉專業合作社等6家合作社榮獲市級優秀農業專業合作社稱號。
打造農業休閑旅游,拓展延伸產業鏈條。在宜游宜秀精品線路中的人文和自然景點附近遴選一批具備現代農業和特色農業特質的有一定發展基礎的農業企業、種養殖場、花卉苗木基地等,串珠成鏈,打造休閑觀光農業園。
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已經脫胎換骨,新型的發展思路正日益拓寬,農村人正在把資源優勢變成資產優勢,把人力優勢變成人才優勢,把口袋富變成腦袋富,他們的進步不可限量!
強起來:多業并舉,百花齊放,我們有應付自如的實力
十年來,宜秀區在完善基礎設施、強化農業發展的同時,不斷推進“農村變城市、農民變市民”的實質進程,著力形成具有宜秀特色的農村環境,農村的事業做大做強了,村里村外熱鬧起來。
宜秀盛產水果,桔子、葡萄、楊梅、桑葚、藍莓等遠近聞名。但這些水果產地散落在各個鄉鎮村落,不同程度地存在“賣難”現象。為幫助農民增收,宜秀將這些分散的水果產地,用旅游這條線“串”起來,舉辦了各類瓜果采摘節和“一日游”。2月,有黃梅村的草莓之旅;4月,有楊亭村的郁金香節;5月,有楊橋的桑葚采摘游;6月,五橫楊梅節閃亮登場;7月,羅嶺鎮葡萄滿園香;8月,余灣村大紅袍柑橘壓彎枝……川流不息的游客從四面八方來到宜秀,觀賞、游玩、采摘,十分熱鬧。
宜秀歷史人文資源豐富,區委區政府精心設計,悉心打造鄉村旅游,并引入市場化機制,與旅行社合作共贏,強力推介旅游精品旅游線路,有效提升了宜秀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區級“一日游”、“二日游”率先啟動,三條鄉鎮“一日游”相繼跟進,醉美五橫“、”戲鄉羅嶺“、”大美楊橋“深入人心,鄉村旅游熱態初步顯現出來。發展是硬道理,多業并舉,百花齊放,進取的途徑多了,回旋余地也大了,實力和應變能力都大大增強了。
美起來:“要有壯實的”里子,“也要有靚麗的”面子
過去有人嘲笑有錢的土老財,說是:斗大的蘿卜,脫不了泥土味。意思是說,別看他有幾個錢,那素質可差勁呢。別看這樣貶損人的話不中聽,可真的值得借鑒。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境界怎樣呢?如果精神滑坡了,物質文明的建設成果會被葬送的!有鑒于此,在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區委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一直抓得很緊,結合美好鄉村建設,大力推進鄉村”軟實力“的提升。
宜秀從挖掘、提煉、培育鄉風文化入手,實施以”打造美好新農村、建設幸福新家園“為主題的鄉風文化,著力打造文化品牌,構建文化載體,突出文化惠民,以鄉風文化建設帶動鄉風文明,實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突破,為美好鄉村建設筑牢精神支撐。通過以下幾方面的努力,為宜秀真正美起來,爭足了靚麗的面子:
培育主人翁精神。宜秀區積極組織發動村民制定實施《村規民約》,利用村民文化室、圖書室、文化墻平臺,在群眾中形成崇尚科學、遵紀守法、共建文明的良好氛圍,提升農民群眾對家鄉的自豪感、認同感、歸屬感。宜秀區羅嶺鎮黃梅村,在推進美好鄉村建設過程中,充分尊重民意,凡是跟村莊建設有關的事情,全村50多個理事會先采集群眾意見,大家再做決定,這種村民自治的方式,美了鄉村,樂了鄉民。這一培育主人翁精神的”小理事會帶動大發展“的成功經驗在《人民日報》頭版刊登。
構建鄉土化舞臺。各村建設村民文化廣場,主要為村民日常健身休閑娛樂及開展文化活動提供固定的場所。根據場地條件,結合各中心村實際情況,在文化廣場設置一個35-50平方米的舞臺。每年每個行政村組織1-2場文藝匯演、文藝電影下鄉等活動,組建鄉村廣場舞蹈隊,豐富農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農民文化樂園是一個沒有圍墻的”大劇場“,不僅為農民朋友免費享受文化生活提供了一個好去處,也為廣大文藝工作者走進鄉村、回歸鄉土、服務群眾搭建了一方鄉村大舞臺。
組建文化輕騎兵。注重挖掘鄉土文藝人才,動員農民說書人、農民音樂家、農民舞蹈家等鄉村文藝能人組建村文聯(村文藝愛好者聯誼會),著力構建群眾性、自發性、自娛自樂的文藝組織,鼓勵農民群眾經常開展自導自演的文藝活動。切實發揮以文載道、以文育人、以文寓美的作用,滿足農民群眾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悶、文化上解渴的內在要求,真正成為服務農民群眾的”文藝輕騎兵“。真正做到了唱響鄉風文化主旋律,集聚美好鄉村正能量。
樹立道德風向標。打造”好人之鄉“品牌,動員農民群眾自己挖掘、推薦身邊的好人好事,將道德模范評選活動延伸到鄉鎮和村一級,開展宜秀區道德模范評選活動,有20多名村級道德模范脫穎而出,他們有的是種田能手、有的是留守婦女、有的是默默無聞多年的老人。農民自己身邊的典型更有感染力,親和力,大家看得見,貼得近,學得著。
弘揚前賢好傳統。宜秀區五橫鄉,是一代書法巨匠鄧石如和”兩彈元勛“鄧稼先的故里,擁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藝術內涵。近年來,不少農民書畫家脫穎而出,書畫藝術已化身一方樸實典雅的民風,吹遍鄉間每個角落。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只要稍稍留神就能感受到農舍里水墨飄香;如果說,要用忠心報國,默默奉獻的精神教育年輕人,楷模就在身邊,鄧稼先不就是我們老鄉嗎?
在今天的宜秀,農村,在城鎮化和田園化雙重熏陶下,日益靚麗;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文明素質的提高使他們今非昔比;農業,現代經營方式和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它搭上了時代的快車。今日談起三農,會讓你眉飛色舞,然而,這僅僅是一個新起點,未來會更璀璨!(劉琳)
上一篇:鍛造工業脊梁 實現跨越發展——宜秀建區十周年系列報道之三轉型發展篇
下一篇:宜秀區:硬化通村入戶路 生產生活好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