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三五里,處處黃梅聲。這句話形容當下的安慶再恰當不過。
黃梅戲藝術節期間,從展演廳的大舞臺,到廣場上的小戲臺,處處飄蕩著悠揚悅耳的黃梅曲調。無論名家大師,還是票友戲迷,都使出了看家本領,唱、念、作、打樣樣俱全,生、旦、凈、末個個精彩,一曲一調之間唱響黃梅,聲動宜城。
相比城里的鑼鼓喧天、花團錦簇,20公里之外的白澤湖鄉芭茅村,卻以另一番“熱鬧”慶祝著這個歡樂喜慶的節日。
同樣是黃梅戲,這里沒有盛大的舞臺,沒有華彩的服裝,沒有專業的名家,一切都是最簡單、最樸實、最山野的鄉間表演。
舞臺——男女老少圍出的那一方空地就是大家矚目的表演場所;戲服——農家巧婦親手縫制的花衣彩衫就是百姓眼里最美的演出服裝;演員——平日坐在村頭吹拉彈唱的大叔大媽就是此時此刻的絕對主角……
“王小六我家住在大橋頭,起名叫做王小六,去年看燈我先走,今年看燈又是我帶頭……”一段耳熟能詳的《夫妻觀燈》,在村民的千呼萬喚中緩緩拉開了演出活動的帷幕。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黃梅戲,本就是不加雕飾的鄉間小調,出自村姑之口,聽入農夫之耳。
唱腔也許生澀,身段也許拘謹,裝扮更不及大舞臺華麗動人,但村民們聞到了簡單而自然,熟悉而溫暖的味道。這股草根氣味,離家不遠,離生活更近,宛如夜幕下自家煙囪裊裊上升的炊煙,是日子最親切的寫照,是歲月最真實的底蘊。
“好——!”除了經久不息的叫好與掌聲,村民歡樂開懷的笑容才是對表演最大肯定,對演員最重的褒獎。臺上臺下早已融為一體,唱戲聲、拉琴聲、叫好聲、笑聲、掌聲……縈繞成村頭上空的歡樂音符。
此時此刻,與其說是演員和觀眾的傾情互動,不如說是演員和觀眾的聯袂演出。這場戲屬于你,也屬于我,屬于表演者,也屬于觀看者,每個人都是戲中的最佳主角。
因為,這是屬于大家的黃梅戲藝術節。
今晚又唱罷,明日再登場。藝術節不過數日之久,而黃梅戲在安慶人心里卻永遠沒有休止符,唱過了大街小巷,唱過了百年滄桑。
(陶效敏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