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務實謀發展 改革創新促跨越
——宜秀建區十周年系列報道之二改革創新篇
三十多年來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于什么?得益于改革開放,解放思想,創新創優!宜秀建區十年的變化也是如此。建區十年來,宜秀堅持發展理念創新、空間布局創新、工作方式創新,實現了三次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開發園區的強勢崛起、城鄉建設的統籌進步和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科教文衛的共同進步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發展手段的創新引領和工作方法的先行先試,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與時俱進 科學謀劃 創新發展格局
2005年5月28日,414平方公里地域,20萬人口的宜秀區成立了。怎樣書寫最新最美的文字?怎樣描繪最新最美的畫圖?嶄新的使命擺在宜秀人面前。十年來,歷屆區委區政府統攬全局、開拓創新,逐漸形成了“三帶六、六促三”的“品字形”空間發展格局。“三”即大橋開發區、北部新城區、龍山鳳水文化旅游產業區,“六”即六個鄉鎮街道,平臺猶如強壯的樹干,撐起全區產業發展脊梁,鄉鎮街道猶如茂盛的樹葉,打造宜秀特色名片。
12平方公里的大橋經濟開發區是我區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工業強區的承載地,通過12年的精心建設,交通、供水、電訊、能源、環保等各類設施不斷完善,初步形成了以旺旺食品、永安電子、華泰紡織、光彩四期為引領的食品輕工、機械電子、紡織服裝、商貿物流四大主導產業。目前園區正致力于產業轉型,推動集聚發展,著力打造556電商園、食品工業園、小微企業創業園、機械電子產業園、體育用品產業園、智慧產業園等專業化的“園中園”。截至目前,園區累計有120多個項目進駐,2014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9億元,稅收總額6.3億元,占全區71.2%,主要經濟指標位列安慶市省級經濟開發區前列。
23平方公里的北部新城區,是宜秀政治、科教、文化中心,是“宜學、宜居、宜商、宜游”之地。截至目前,累計投入30億元,建成現代化城市框架10平方公里,市政路網33公里。隨著高鐵新站、軌道交通的規劃和安慶一中龍山校區、安慶市第一人民醫院北院區、海軍職業技術學院等重大項目落戶,大型城市綜合體的引進,職業教育園區的精心打造,不久將來,一座教育門類齊全、醫療水平先進、文化產業繁榮、交通順暢便捷、商業集聚發展、人居環境優美的靚麗新城將矗立在巍巍龍山腳下。堅持“三區融合、聯動發展”,依托區內安慶大學、安慶醫專、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安慶技師學院等眾多高校優勢,推動校地緊密合作,2015年已簽署與轄區高校一攬子合作協議,鼓勵高校與企業聯合創辦經濟實體、實驗室或研發中心、大學生創業基地,促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鼓勵企業參與舉辦職業教育,建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鼓勵社會資本發展教育培訓機構,發展現代遠程教育。通過搭建合作平臺,努力北部新城區打造成全市產、學、研結合的重要基地,在大學帶動城區、區校融合發展上實現新突破。
在國家級生態鄉鎮五橫鄉、省級生態鄉鎮羅嶺鎮、楊橋鎮250平方公里土地上,依托大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菜子湖省級濕地公園、兩鄧故居、黃梅戲大觀園等重要元素,龍山鳳水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區應運而生。按照安慶市城市秀美花園定位,保護青山綠水,涵養生態資源,弘揚歷史文化,辦好節慶活動,打好生態牌、文化牌、旅游牌,充分展示宜秀山水之美、文化之旅、禪宗之慧、休閑之樂,讓市民走進宜秀大地就是走進山水自然,深入宜秀就是深入人文歷史。2014年我區成為全省建成區當中首個省級生態區,現正申報國家級生態區。
做文章講究布局謀篇,改革發展更當把握先機,運籌得法。構筑園區平臺,發展朝陽產業,發揮資源優勢,科教經濟同步,實踐教會了我們布局創新。
深入細致 克難攻堅 創新工作方法
征地拆遷被稱為天下第一難事,作為大宜城建設的主戰場,十年來,宜秀區累計征地3.6萬畝,拆遷280萬平方米,為保障市區165個重點項目順利推進做出突出貢獻。要做好天下第一難事,沒有深入細致的工作作風和不畏艱難的吃苦精神是不行的。
潛江路三期項目,大家在實踐中逐步摸索總結出 “34567”工作法和“五個三”工作法,在10個工作日內完成征地710畝,在不足一月內完成住宅房屋協議簽約403戶,在30天之內完成64米紅線內17家企業的簽約拆遷,全部凈地交付施工,無論農戶征遷,還是企業征遷,無論征遷速度,還是征遷數量,潛江路三期征遷工作均創造了歷史紀錄,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通報嘉獎。
招商引資是經濟工作一件大事、要事,作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優選之地,宜秀區十年來累計引入項目126個,引進內資531億元,外資3.73億美元。區領導親自帶隊,深入京滬閩粵等發達地區,尋找合作伙伴。搭建專業平臺,部門協作聯動,干部駐外蹲點,圍繞主導產業,突出以商招商。旺旺食品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2014年6月,旺旺五期項目成功簽約,總投資10億元的乳制品PET生產線項目開工建設,市政府為此獎勵宜秀區一億元人民幣,目前,旺旺已累計在我區投資2.94億美元,年產值已達到19.4億元,去年上繳稅收1.84億元,成為我區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企業。
統籌城鄉一體發展,讓群眾分享發展成果,也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課題,在這方面也有個方法創新的問題。方法新,效果大不一樣。宜秀區創新 “一委、一居、一站、多社團”組織架構,建設城市生活驛站,積極打造精品社區,開展公共服務、公益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受理居民利益訴求等服務,實現由村級
辦公場所向打造“五個中心”轉變,即議事決策中心、公共服務中心、文體活動中心、黨員干部教育中心、老年人和殘疾人服務中心。2014年,燎原、芭茅巷社區分別被評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全國科普示范社區,大龍山綜治維穩信訪工作中心、燎原社區工作站規范化建設在全市示范推廣,受到省委政法委書記徐立全同志充分肯定。
新方法要敢想敢試,不試永遠不會有成果。2014年5月,我區在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中實行“先看病后付費”服務新模式,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一大舉措,也是一項便民和惠民措施。此舉意味著我市率先在全省打破了醫療機構“先交錢后治病”的陳規,著力緩解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目前這一工作模式正在全省逐步推廣。
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工作方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在工作實踐摸索、總結出來的,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有了扎實細致、不畏艱難的作風,就會有所發現,就會產生真知灼見;于是,又能進一步推動下一步工作順利進行。
務實高效,勇于擔當,創新管理模式
改革是最大的紅利,創新是進步的靈魂。建區十年來,改革創新始終是宜秀發展的主線,創新發展理念,創新規劃思路,創新產業模式,創新管理體制,創新用人機制,在創新中永遠保持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
打造活力充沛的干部隊伍。基層黨組織強,一強百強;基層干部隊伍好,一好百好。我區按照“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好干部標準”,打造了一支“靠得住、思路清、敢擔當、能戰斗、善團結、守紀律”基層干部隊伍,選優配強村鄉兩級領導班子,有意識地給任務、壓擔子,實行跟蹤管理;結合村“兩委”換屆,打破原有的“本村選人”模式,“進退留轉”調配村干部,探索“跨村交流”、“跨崗交流”、“鄉編村崗”、“公開選聘”等多種選任模式,著力解決農村干部長期不動、工作打不開局面、“后進”整頓乏力等諸多問題,實現村級干部隊伍的健康有序流動。在2014年兩委換屆工作中,首次試點“一票制”直選在黃梅村獲得成功;月形、蘇崗社區兩名女書記成功當選,在宜秀屬首次。
黨務工作、行政管理如此,經濟工作中也有一個管理的問題。要打響影響廣泛的發展品牌,抓協會發展,創節慶品牌,方能匯人氣、聚靈氣、提精氣、顯生氣。目前,我區成功舉辦中國秀園郁金香節、巨石山白玉蘭節、菜子湖觀鳥節、雙山湖河蟹節、農產品展銷節、楊梅采摘節、梨花節、龍舟節等節慶活動,做到“四季有花、四季有景、四季有果、四季有客”;為了推動和規范各個經濟領域的發展,我們還成立了食品協會、漁業協會、旅游協會、建筑協會、婚紗攝影協會等行業協會。宜秀的受關注度、知名度、美譽度得到了大大提升,行業的凝聚力、合作力、創新力
得到了顯著增強,為宜秀更好更快更優發展搭起了更高的平臺。通過創新將時尚創意理念打造成具體項目,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2014年,實現入境旅游人數0.4萬人次,國內旅游人數26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0.3億元。
時代賦予宜秀人莊嚴使命,我們一定要把握機遇,奮力前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新是時代的主題曲。“改革創新求突破”,就是宜秀十年的光榮歷程。把宜秀建成一方活力之區,一方生態之區,一方宜游之區,一方幸福之區,是我們的美好憧憬,這一美好憧憬一定會在20萬宜秀人民不斷創新中變為現實。(周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