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海南博鰲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人民網北京8月10日電 (記者賈玥) 我國經濟正處于“三期疊加”的特定階段,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今年兩次研判當前經濟形勢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均提到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不僅如此,今年以來,中央政治局常委們分別在多個重要場合,既對內也對外地闡釋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征與應對舉措。記者梳理發現,正確認識、主動適應、積極引領、提升干部狀態以及加強對外合作,是常委們強調的五方面工作重點。
要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特征有正確認識
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是開展經濟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正如2014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指出的,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今年以來,習近平等常委多次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特征。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3月28日上午,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開幕式上做主旨演講時介紹。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6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在貴州調研時指出,要深刻認識我國經濟發展新特點新要求,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
“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今年年初,李克強在2015年冬季達沃斯論壇致辭時說,發展必須由中低端水平邁向中高端水平,為此要堅定不移的推動結構性改革。
兩會期間,多位常委也談及對于經濟新常態的認識。
俞正聲參加湖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劉云山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表示,經濟發展新常態這一重大判斷,深化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王岐山在參加北京代表團審議時說,當經濟總量的分母大到一定程度時,發展速度就不可能太快,必然進入新常態。
掌握方法 切合實際 主動適應
面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不僅認識上要到位,方法上還要對路,并要有所作為。
7月24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就當前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聽取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的意見和建議。
正是在一年前召開的那次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出“要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而這一次,經濟新常態仍是他講話中的重點,但更加強調這種適應要主動為之。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狠抓工作落實。”習近平指出。
如何才能“主動適應”?在會上,他給出了幾點說明:一是保持宏觀政策基本穩定,加強政策落實;二是繼續推進改革,勇于“破”、善于“立”;三是守住風險底線;四是加強民生保障,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安全網。
這種“主動適應”是具體的、可操作的,也應是符合各地工作實際的。
1月29日至31日,俞正聲到河北省調研。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俞正聲指出,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切實把經濟工作的著力點放到轉方式調結構上來,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
3月25日至27日,俞正聲前往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調研。他在指導當地工作時指出,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就業為中心來謀劃發展思路,著力加強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搞好生態環境保護,不斷改善人民生活。
積極引領 尋求突破 探索新舉措
對于如何引領經濟新常態,中央高層寄望各地積極探索,從實踐中獲取新經驗。
“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如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我們的認識和實踐剛剛起步,有的方面還沒有破題,需要廣泛探索。”5月25日至27日,習近平在浙江省調研時表示,關鍵是要保持戰略定力,應勢而謀,深入研究管用的措施和辦法。
“改革”,是習近平給出的制勝法寶。“路總是有的,路就在腳下”。他要求,通過變革打通道路,釋放經濟發展潛力。
“希望吉林深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在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尋求新突破,在振興老工業基地中積聚新動能。”7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在吉林省調研期間提出。
可探索的方面很多,創新金融手段、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即是其一。
4月17日,李克強來到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考察并主持召開座談會,著重談及實體經濟與金融業的關系。他說,實體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液。金融調控要服從和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在經濟新常態下要有新舉措。
“穩健貨幣政策要靈活有效,加大定向調控和結構性改革力度,在搭配組合運用好現有貨幣政策工具的同時,根據需要創新推出針對性強的金融措施,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相互配合,為穩增長、調結構提供支撐。”在座談會上,李克強指出。
應對經濟新常態 干部要有新狀態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需要領導干部“找準方向踩對點兒”,要有對應的新狀態。
6月30日上午,習近平在北京親切會見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在他給縣委書記提出的4點要求中,其一就是要做發展的開路人,勇于擔當、奮發有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把握和順應深化改革新進程,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
4月10日,李克強在吉林長春主持召開東北三省經濟形勢座談會時強調,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階段,對于忽視民生、為官不為的“庸政”“懶政”,要“動刀子”“出重拳”、公開曝光,堅決追責。
在兩會期間,劉云山曾提醒,面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現實,領導干部要切實解決“三個問題”、提高“三項能力”:要切實解決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后的問題,提高把握和運用經濟規律、依法領導經濟工作、妥善處理復雜矛盾的能力。
4月11日至13日,劉云山在廣西調研期間亦指出,新常態就要有新狀態,就需要黨員干部有更強的責任擔當。
對此,劉云山給出了具體要求:要把黨建工作放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來推進,與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任務結合起來,引導黨員干部提振精氣神、錘煉好作風、展現新作為,用黨建工作的實際成效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加強國際合作 共享中國發展新機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開放促改革。在中央高層看來,新常態下的中國,將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4月3日,李克強主持召開中國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座談會并作重要講話。他說,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臨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要實現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對外開放必須要上新水平。
所謂“要上新水平”,包括在努力推動外貿轉型、有效利用外資的基礎上,加快中國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等方面。李克強指出,這是實現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重要舉措,使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在更高層次上深度融合。
“中德經濟互補性強,特別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轉型升級任務繁重,德國的技術、研發能力等都有很強的競爭力,”5月7日,張德江在會見德國博世集團董事長登納時說,“中方歡迎德國企業以及其他外資企業來華合作發展,并進一步為外資企業創造法治化營商環境。”
6月17日,劉云山在會見歐洲議會社會黨黨團代表團時說,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們在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同時,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包括歐洲在內的世界各國分享發展機遇和成果。
“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體量更大,為各國發展提供的機遇只會增多、不會減少。”3月22日,張高麗在第十六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發表講話指出,我們正在研究制定“十三五”規劃,未來五年將進口更多的商品和服務,更大規模地擴大對外投資合作,我們愿與世界各國分享中國發展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