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之年,更是宜秀加速趕超崛起的重要之年。總體工作要求是: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為政治保證,穩中求進,改革創新,深入推進“一三四五”系統工程,在大宜城建設中爭當排頭兵。
一、堅持穩中求進,著力提升區域經濟實力
1、全力推進三大平臺建設。推動大橋開發區轉中求強,做快新產業,全力推進重大產業項目建設,謀劃建設小微企業產業園,著力做大做強食品、電子、機械產業集群;做優新業態,強化轉型升級,創新驅動,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及2.5產業,全力打造宜秀都市產業園,加快“556國際電子商務園”建設。推動北部新城區聚中求熱,學習借鑒全國新城發展成功經驗,凸顯“宜學、宜居、宜商”定位,主動融入大宜城建設,進一步做活土地文章,持續拓展空間,拉開新城框架,完善配套設施,聚集人氣,提升品位,做熱新城。推動龍山鳳水文化旅游產業園創中求快,強配套,優合作,創新局。
2、大力拓展提升美好鄉村建設。按照“點上抓提升、面上抓拓展、全區抓統籌”工作思路,大力度攻堅,多元化投入,全方位推動,確保“全省爭先、全市領先”。加大整治工作,以“三線三邊”環境整治為重點,大力開展“四治理兩提升”行動,持續整治青山白化,適時啟動、分步推進大、小龍山封山育林,加快花卉苗木大市場、千畝綠化長廊建設,多措管護建設成果。加強督查指導,總結推廣經驗,示范引領帶動。強化產業支撐,堅持“跨二連三”,突出“一村一品”,建基地,強龍頭,創品牌,拓市場,啟動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區創建。要優化資源配置,深化完善推進機制,上下聯動,合力推進。
3、加速推進新型城鎮化。緊扣“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這一主題,提升百姓素質,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公用設施向集鎮延伸,夯實城鎮發展基礎;合理布局全域生態、休閑、工業、政務、生活等功能板塊,推動產業提質增效,提高產城融合水平,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改善人居環境質量,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文明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按照“差別發展,統籌推進”的思路,推動大龍山鎮全面推進城市化,打造宜秀首鎮、全省強鎮;楊橋鎮全力創建國家級重點鎮,打造文化旅游養老強鎮;大橋街道、白澤湖鄉借力完善公共設施,加快村民變市民步伐,加速融入城市政務商務圈;羅嶺鎮、五橫鄉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化優勢為勝勢,著力打造都市特色農業、休閑旅游和社會化養老基地。
二、堅持改革創新,煥發宜秀趕超跨越的強大活力
4、強力突破社會化養老。加大項目支撐,爭取省市級試點,推動“山水林居”、金龍湖養老、悠然老年公寓等項目快突破、趕進度、出形象。優化工作機制,繼續完善領導領銜、部門幫扶、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強化政府資金引導,切實落實優惠政策,堅持多元投入,走市場化道路。強化制度保障,加強政策支持和機構管理,加快敬老院的整合改造提升,建立人才培養機制,提升服務水平;注重體系完善,健全居家養老,拓展社區養老,錯位發展機構養老,加快養老服務產業化。
5、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圍繞“三大戰略”,注重新產業、新業態,完善工作機制,強化成本效益,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全年引進區外境內資金和實際利用境外資金增長15%。圍繞項目“儲備、簽約、開工、投產、達效”等各個環節,加大服務力度,確保全年新開工超億元的項目15個以上。進一步完善分層分類調度和“四個清楚”督查考核問責制度,嚴格管理考核,強化結果運用。
6、創新突破瓶頸制約。鞏固“三項清理”成果,加快園區企業“騰籠換鳥”,推動空間資源向大項目、好項目傾斜;深入研究土地“點供”政策,有針對性地包裝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和重點工程,爭取“點供”指標和獨立選址;探索建立宅基地退出補償激勵機制,積極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加強規劃銜接,積極有效溝通,全力爭取支持,注重從技術層面解決問題。堅持市場化要求,激活民營資本,支持建立民營金融中心;進一步完善銀行、小貸公司、擔保公司與企業合作機制,保障中小企業資金鏈正常運轉;規范投融資平臺,創新融資方式;搶抓“新三板”機遇,支持我區中小企業場外市場上市。開展“區域化征遷提升年”活動,堅持穩增并重,強力控違,全力推動區域化征遷工作,確保市、區重點工程順利推進。開展“征遷群眾安居年”活動,進一步做好還建房建設和安置工作。
三、堅持協調并進,著力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
7、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切實加強和改善黨對人大、政協工作的領導,推動全區人大、政協組織圍繞項目建設、美好鄉村建設、城鎮化建設、生態環保等重點開展調研,創新人大法律監督與政協民主監督方式,選擇重點工作開展評議,提升監督水平與實效。著力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深入開展“六五”普法和法治宜秀建設。堅持黨管武裝,加強統戰工作,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等群團組織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促進計劃生育、民族宗教、殘疾人、老干部等各項事業共同進步。
8、大力實施民生工程。堅持民生優先,加大投入,積極作為,認真組織實施好市區兩級民生工程。認真總結民生工程建設的成功經驗,健全民生工程建設長效機制,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進一步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積極探索解決企業“用工難”和群眾“就業難”。
9、加強文化事業建設。加大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大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的建設、運用和管理力度,有效凈化網絡文化環境。加速探索市場化運營路徑,增強宜秀有線信息平臺綜合實力。鞏固文明創建成果,建立健全文明創建工作常態機制。
10、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圍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社會事業改革創新,鞏固和擴大基層醫改成果,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加快“智慧宜秀”建設。統籌各類教育發展,深入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著力打造教育強區。推進農村公路延伸提標,提高通達深度和通暢程度,全力推進省道228潛江路段、國道206宜秀段、省道332線建設。堅持提質擴面,加快構建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鞏固提升五保集中供養水平。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創新社區管理體制。深入做好迎接省十三運的各項工作。大力推進“綠色宜秀”建設,著力推進殯葬改革,加快公墓建設;扎實推進“創模”工作,加強廢渣廢液排放管理,推動石塘湖水體凈化提升。
11、切實維護社會穩定。進一步完善區級領導開門接訪、帶案下訪制度,認真落實“屬地管理”、“一崗雙責”等維穩工作機制,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妥善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三、堅持從嚴管黨,不斷彰顯保障發展新活力
12、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開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健全完善中心組學習制度。緊扣發展需要加強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強化干部實踐鍛煉。
13、進一步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深化完善干部人才“活力工程”。圍繞發展配班子,改進和完善競爭性選拔干部方式,建立健全以實績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機制,更加公正、合理地評價和使用干部。堅持從嚴教育、從嚴管理、從嚴監督,完善警示教育、誡勉談話等制度,健全干部經常性管理監督機制。
14、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入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創新年”活動,圍繞建設服務型黨組織的總體目標,不斷提升各領域基層組織建設科學化水平。持續推進村級干部優化調配,切實做好村級“兩委”班子換屆工作,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服務發展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執行力。深入推進非公黨組織規范化和品牌化建設,加速創建省級非公黨建示范區。緊緊圍繞全區中心工作,以窗口服務單位為重點,抓實、搞活、創新機關黨建工作,全面提升機關黨建服務效能。著力強化結對共建機制,優化整合城鄉黨建資源,實現城鄉黨建工作的協調共進。
15、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省委“30條”和市委有關規定要求,自覺抵制“四風”,反對鋪張浪費,尤其針對各級黨員干部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問題,著力查擺,務求實效。鞏固擴大“作風教育警示月”活動成果,大力推進機關效能建設,實現明查暗訪常態化,嚴肅查處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加大問責力度,實施“黃牌”警告。完善獎懲機制,圍繞征地拆遷、美好鄉村建設、社會化養老等重點工作落實情況,嚴格兌現獎懲,做到獎勤罰懶、獎優罰劣。
16、進一步加強反腐倡廉建設。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懲防體系建設新的五年規劃,抓好廉潔從政教育,提高黨員干部拒腐防變的意識和能力。緊緊抓住腐敗現象易發多發的重點部位和關鍵環節,加強廉政風險防控制度建設。健全反腐敗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強化全區紀檢監察派駐(出)機構的統一管理,落實黨的紀律檢查雙重領導機制具體化、程序化、制度化。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加強源頭治理,嚴肅查處違法違紀案件。繼續狠剎歪風邪氣,努力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