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畝的大棚蔬菜生產基地,加上60畝的魚塘和蓮藕塘,再加上1400平方米的生豬養殖基地,三者都由兩個各20立方米的沼氣池串聯起來,就構成了時先鋒家的生態循環農場。
4月1日上午,天朗氣清,在宜秀區白澤湖鄉龍華村薛灣村民組村民時先鋒家的生態循環農場,成片的綠色和星星點綴其間的油菜花的黃色,還有空氣間彌散開來的油菜花香,不禁令人心曠神怡。
在蔬菜大棚生產基地,由于氣溫較高,30個蔬菜大棚的保溫薄膜都被卷了起來,只見各大棚里都露出成片喜人的綠色。“大棚里正在生長的是包心菜,現在就可以上市。青椒、茄子、豆角、西紅柿等蔬菜,四季都有。”時先鋒說。
“因為有養豬場,豬糞被充分利用,多年來,我種菜都沒有買過一袋化肥,全部采用豬糞液和沼氣液當肥料,一年只需澆2次綠肥就夠了。”時先鋒說,用綠肥種植的蔬菜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人們都搶著買,去年蔬菜賣了十多萬元。”
“質量上好的蔬菜可以上市,差一點的就用來喂豬、喂魚。我現在養了600頭生豬,其中有200頭黑毛豬、400頭白毛豬。”時先鋒介紹說。在生豬養殖場的地底下,是兩個各20立方米的沼氣池,由于所有的豬糞都直接排到沼氣池里,所以豬欄內異味并不明顯。
“當初建養豬場的時候就考慮到了豬糞處理的問題。”時先鋒說,如果豬糞處理的不好,就會成為“災難”———既污染環境又占用土地。養豬場的前面是4口大水塘,只見直徑約10厘米粗的白色管道從豬圈通出,直接通到各水塘。
“管道里排出來的是沼氣液和部分豬糞液,沼氣液用來喂魚,豬糞液用來作為蓮藕的肥料。”時先鋒說,用沼氣液喂養的魚長得肥,用豬糞液做肥料的蓮藕長得粗,市場銷路都很好,去年他共收獲了14多萬元的成魚和10多萬元的蓮藕。
時先鋒說,聽鄉里的干部說最近中央出臺了一個一號文件,里面提到家庭農場,他也想搞一個家庭農場,農場里面有蔬菜種植、生豬養殖、垂釣休閑和農家樂。(方六九 王丁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