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是促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促進農民增收的必然選擇。宜秀區楊橋鎮鮑沖湖村大膽探索、銳意創新,積極采取反租倒包的方式,對村民手中的田地進行大面積集中流轉,發展高效農業,促進農民大幅增收。三年來,該村集中流轉土地2000畝,其中耕地900畝,耕地流轉率達到80%以上,遠遠高于全市28%的平均水平,每年僅土地流轉租金和勞務收入就給村民創收260多萬元,探索出一條遠郊農村發展的新路徑。
反租倒包促進農民增收
2011年12月19日,我們來到鮑沖湖村車墩組看到一排排整齊的塑料大棚格外耀眼醒目,幾位村民正在大棚里察看金葉女貞、紅葉石楠等苗木的生長情況。隨行的鮑沖湖村黨總支部書記張曉峰告訴我們,這里原來是一片坡耕地。去年以反租倒包的形體集中流轉給安慶林業生態開發公司發展花卉苗木種植,每畝年租金500元,每五年租金遞增10%,國家的各項農業補貼依然歸村民領取。說話間,安慶林業生態開發公司經理高文琴過來和我們打招呼。高文琴告訴我們,這個花卉苗木種植基地從今年元旦開始動工,經過近一年時間建設,平整土地350余畝,建成林木種植區3個、花卉苗木大棚16個,目前已經承接定單100萬元,實現邊建設邊收效。“基地全部投入使用后,年產值可達到600萬元。安慶正在創造國家級森林城市,我們的產品供不應求。”高文琴對自己產業充滿信心,“花卉苗木基地不僅為周邊農民提供了日均50人的勞務崗位,還通過‘公司出種出技術,農戶承包種植,公司負責銷售’的方式將大棚承包給當地村民管理。一個大棚每年的勞務管理費就有2萬多元。”
在第一個大棚里,我們看到一位年近50歲的村民,他叫張啟家,是鮑沖湖村車墩村民組組長。老張和我們算了一筆帳,他家的兩畝坡耕地原來種些糧食作物,除出農藥化肥、耕牛種子等農業生產開銷,每畝收入不到100元。現在租給安慶林業生態開發公司每畝租金500元,比自己種凈增收400元。自己騰出時間到公司做些栽樹、移苗、鋤草等勞務活,今年已掙得9000多元。現在老張又承包了一個棚的管理工作,每天早晚到棚里看看,給小苗澆澆水、通通風、活不重,一年下來又掙到1萬多元。兩筆加起來,老張在這里一年可掙到2萬元。老張告訴我們,車墩組在這里干勞務活的20多個村民中像他這樣的勞動力只有三四個人,其他都是留守婦女和60、70歲以上的老人。“一個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就可掙到一萬多塊,這樣的好事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說到增收,老張言表中洋溢著興奮和激動。
鮑沖湖村黨總支部書記張曉峰告訴我們,現在,全村每年集中流轉土地的租金給村民增加純收入61.5萬元,流轉土地上的勞務又給村民創收200萬元,讓村民足不出村就實現增收致富。
解讀:遠郊農村因其區位限制,大多數村民依然守著幾畝薄田,除了外出打工就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生活僅能維持溫飽。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按照有償自愿的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這指明了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方向。
因地制宜催生現代農業
鮑沖湖村勝利圩有900余畝,處于兩山夾沖之中,因為地勢低洼,加上排澇灌溉設施不全,耕作環境差。2008年,鮑沖湖村積極爭取農田開發治理項目對勝利圩的900多畝低產田進行綜合整治,修筑了機耕路,完善了排灌設施。由于勝利圩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這些農田全部是冷浸田,種植水稻產量不高,畝產不超過800斤。農戶自己耕種每畝純收入不足200元。為了提高這片土地產出率,鮑沖湖村將勝利圩900畝土地整體流轉給安徽綠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發展水生茭白種植。每畝年租金450元。比種植水稻凈增收200多元。同時種植茭白聘用當地農民務工,農戶因此人均增收601元。去年,綠仙公司發展太空蓮種植,每畝收益達4000元,是種植水稻的4倍以上。
在大力實施低產田改造流轉的同時,鮑沖湖村又把土地流轉的目光投向山場。鮑沖湖村有山場9000多畝,大部分是荒山,基本沒有多少收益。在完成林權制度改革后,該村償試對山場進行流轉,引進安慶龍泉農林開發有限公司,對700多畝荒山進行開發利用,發展立體生態循環經濟。龍泉公司在山場上建立了一個大型養豬場和一個800立方米的大型的沼汽池,沼汽用于發電,沼液和沼渣用作山場上果樹和名貴苗木的肥料。龍泉公司的山場租金每畝100元,并聘用30多個村民常年用工,實現了山場效益零的突破。
在公司采訪時,我們遇到正在這里做工的鮑沖湖村村民張成明。他感慨地說:“山場開發投資大、周期長,一家一戶根本無法進行。以前,我們群眾只能望山興嘆,守著一大片豐富的山場資源卻得不到一點收益。現在不同了,我們村將山場整體流轉出來,發展生態循環經濟,不僅改變了荒山面貌,還增加了群眾收入,一舉多贏呀!”
解讀:土地流轉是促進農業規模經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土地集中流轉推進土地要素的市場化,并引發農村資本市場的發育,有效改善土地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激活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為農業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經營提供了廣闊空間。同時,讓農民更充分地參與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的成果,顯現了集體土地資產價值,促進農民獲得財產性增收。
規范運作增加流轉底氣
在鮑沖湖村部,我們看到一摞摞土地承包經營登記證書。鮑沖湖村黨總支部書記張曉峰告訴我們,鮑沖湖村首先從完善土地承包關系入手,不斷規范土地流轉秩序和行為,并成立土地流程合作社,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探索出一套指導和規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有效機制,做到依法規范有序操作。
自2009年初開始,鮑沖湖村開始了全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村里組織人員建立完善土地承包臺帳,進一步明析村民承包地塊的面積,空間位置(東南西北四至界線),把權屬證書(農業承包合同和經營權證,簡稱“一證一書”)落實到每家每戶。對二輪承包家庭分戶的,經核查后依法給予確認登記并補鑒農業承包合同,頒發“一書一證”;原“一證一書”遺失(損毀)的予以補發;原承包戶頭消失的,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變更其土地承包經營權。這項工作任務量大,也比較復雜,前后共用了半年時間。2009年8月,鮑沖湖村土地確權工作基本結來,670多戶全部領到“一證一書”,為開展土地大面積集中流轉提供了科學依據、奠定堅實基礎。
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2009年9月,鮑沖湖村注冊成立安慶市宜秀區鮑沖湖土地流轉服務專業合作社,以土地經營權中介服務、信息咨詢以及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技術服務為主要經營內容,規范土地流轉操作程序,指導流轉雙方簽訂規范化的土地流轉合同,建立土地流轉合同檔案。村民自愿以書面申請形式參加合作社。
鮑沖湖土地流轉服務專業合作社在村委會指導下為全村土地流轉做了大量細致工作。合作社指定專人擔任土地流轉信息員,負責統計本村土地流轉、勞動力等情況,及時掌握農戶土地流轉動態,收集土地流轉供需和市場價格等信息資料,并在網上及時發布土地流轉信息,幫助解決流轉方生產經營中出現的問題,介紹生產用工等。合作社在每個村民組選舉產生一名代表負責安排本村民組的生產勞務用工,減少了落戶農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用工糾紛和矛盾。合作社還受農戶委托出面和流入方洽談流轉條件,節省項目落地的洽談時間。這一點,安慶林業生態開發有限公司經理高文琴體會最深。她說:“我們的苗木基地從洽談到開工建設不到一個月時間,這完全得益于合作社的大力支持。如果與農戶一家一戶地洽談,至少要三個月時間。”2009年,合作社與安徽綠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洽談成功,順利流轉勝利圩900畝農田。2010年,合作社先后與安慶龍泉農林開發有限公司、安慶林業生態開發有限公司洽談成功,順利流轉了700畝山場和350畝坡耕地。
通過土地規范有序流轉,鮑沖湖村在兩年時間里引進了3個農業龍頭企業,引進項目資金6000萬元,不僅實現了農民致富增收,為全村發展注入活力,更加增強推動土地流轉的底氣。
解讀:國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規定,土地經營權流轉遵循平等協商、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土地經營權流轉不得改變承包土地的農業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利益,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性質。管理辦法還規定,承包方自愿委托發包方或中介組織流轉其承包土地的,應當由承包方出具土地流轉委托書。沒有承包方的書面委托,任何組織和個人無權以任何方式決定流轉農戶的承包土地。(通訊員陳秀根李苗苗曾凡亮)
(摘自1月6日《安慶日報》三版頭條)